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諜案藍綠皆打 在陸台青添陰影

2020/10/25 11:53(10/25 12:0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25日電)中共本月炒作「台諜案」且藍綠皆打,已為在陸台青心中增添陰影,為求自保只能噤聲。長期觀察在陸台青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指出,台青普遍缺少危機意識,應先作好風險評估。

中國官媒央視本月播出「台諜案」,指控李孟居、蔡金樹、施正屏,還有在捷克教書的學者鄭宇欽是「台諜」;其中,蔡金樹、施正屏是藍營人士,2018年下半年在大陸失蹤,直到「台諜案」節目後才曝光。這也讓外界對中共藍綠皆打的手法一片譁然。

在中國大陸從事服務業的鄭姓台青透過通訊軟體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對藍營人士被指控「台諜」表示意外,但她認為「台諜案」報導是中國政府宣傳的一系列手法,自己無法接受中國政府強壓認同。

鄭姓台青表示,不對政治表態一直是自己的安全立場,但在職場上,難免會遇到中國同事用政治話題前來言語挑釁,雖然自己也想向對方爭取話語權,但「礙於在中國,真的超怕被消失」,只能默默吞下去,笑臉敷衍,以求平安。

相較於鄭姓台青,在中國從事航空業的不具名台青對於政治就選擇噤聲。他透過通訊軟體向中央社記者坦言,「在中國這種話題沒啥好聊的」。對於「台諜案」,他只覺得無奈,認為即便民眾保有自由思想,但對兩岸關係也無濟於事。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統計,2018年赴陸工作的台灣民眾逾40萬人,人數雖然在遞減,但仍是國人赴海外工作的最大宗。

長期接觸相關議題的劉姓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告訴中央社,或許是因為語言、文化看似相近之故,多數台青對於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的風險意識其實不高。

劉姓NGO工作者指出,中國的不可控制性太高、制度上偏於人治,即便是工作經驗豐富的台灣民眾,面對來自中國社會的各種風險,也很難有維權的管道。因此,台青倘若赴陸,應盡可能在出發前搜集求援管道,因為不熟悉台灣人及外國人在中國的司法和緊急救援資訊與管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人」。

劉姓NGO工作者並指出,中共現在除了抓捕當事人,也持續有系統壓迫維權律師與在境內外公民團體,一再窄化民眾求援的管道,即便台青做好上述準備,仍可能有未知的風險。就她觀察,不少台青只能仰賴當地友人的人脈庇護。

對於台青赴陸尋找機會,劉姓非政府組織工作者表示這是個人選擇,「赴陸可能的風險是個人所需警覺和承擔」,但台灣人也不宜用有色眼光看待選擇赴陸發展的台青。

她提到,客觀而言,赴陸就業或與中國業界有交手的經驗,的確對不少台青的職涯可能有加分效果,讓他們特別是前往第三國就業時,有更高的籌碼。因此,台灣民眾應給予尊重,而非取笑、排斥他們。

劉姓NGO工作者強調,具中國經驗的台灣人,不一定認同中國社會的制度和運作,台灣社會反而應該思考,如何將台灣人的中國經驗和當地觀察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

鄭姓台青也表示,即便在中國工作的經驗有許多不愉快,但「能有出來的經歷也蠻好的」。不過她也直言,自己明白「我們變相的一直算是他們(中國)的業績」。

劉姓NGO工作者提醒有意赴陸的台青,「中國不代表全世界」,在中國所獲得的資訊,都應該清楚訊息來源及傳播的目的。而在中國的就業經驗和認知,在對接國際或台灣體制也尚有需要思考之處。

她並提醒,面對中國人治的社會,在陸台青更要認清對岸給予台灣政府的有限公權力,「不要用僥倖的心態去面對中國」,行前務必做好風險評估。(編輯:楊昇儒)10910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