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港專家齊呼籲:疫情重症少 隔離措施應優化

2022/11/11 17:28(11/12 10: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6月北京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站。(中央社檔案照片)
圖為6月北京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站。(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1日電)在官方推出20條優化防疫措施前夕,中國及香港公衛專家齊聲呼籲,在COVID-19重症及致死率已偏低下,隔離措施可進一步優化。地方更應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加大防疫成本。

第一財經報導,10月下旬以來,廣州、重慶、福州等地的本土疫情由傳播力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的Omicron變種病毒BA.5.2分支引起,雖然感染人數增加較多,但症狀均較輕。

根據報導,以福州為例,根據福州市10月30日舉行的防疫記者會通報,全市這波本土疫情中,99%以上感染者為無症狀感染者,沒有重症患者;而中國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11月9日午夜,全國診療中的確診病例共9155例,其中重症病例僅31例。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說,目前COVID-19的重症和致死率已經很低了,且Omicron的毒性也沒有明顯變化,各地方政府應該「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加大抗疫成本。

姜慶五指出,提倡疫情防控需要「科學化、精準化」,就是為了達成「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未來應將更多有限的醫療資源,從COVID-19檢測中「解放出來」,投入「有症狀感染者」的診療上。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表示,當前COVID-19病毒毒性已經減弱,且還在繼續減弱。數據顯示,在中國多地、香港及新加坡等多國,目前99%以上的陽性患者均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救治難度低」。

金冬雁說,當下中國可考慮在堅持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的同時,健全「分層分流」的COVID-19診療體系。而「分層分流」就是要更好配置及利用醫療資源,將集中隔離點和醫院收治病患的相關措施完善。

他表示,對於無症狀感染者、可自癒者,且沒有年老或慢性病等重症風險的輕症患者,隔離措施可進一步優化。鑑於COVID-19重症率已降到1%乃至0.5%以下,需要轉診救治的病人不會很多,也不會帶來醫療資源擠兌的現象。

金冬雁指出,兒童染疫的概率很低,對這類群體的隔離救治也不建議占用醫院資源。醫院資源尤其是負壓病房,應該首先留給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或有慢性病者。

中國病毒學專家常榮山指出,要想將疫情控制在不造成醫療資源擠兌的水平上,需要讓確診患者儘早服用藥物。此外,為進一步平衡經濟發展和疫情防護,應優化無症狀感染者的管理方式,各地在疫情發生後,應首先確定最小程度的封控範圍,這可更避免過度封控帶來的社會恐慌,落實「精準防控」。(編輯:楊昇儒)11111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