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醫界訴求 健保400項重症給付調高【獨家】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張茗喧台北7日電)氣管內管插管是緊急救命醫療,醫護耗費心力且感染風險大。健保署7月起調高400項重症給付,其中插管給付從新台幣約464元調至約835元,調幅近8成,是17年來首度調高。
國內上半年爆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染疫、重症個案大增,第一線醫護人員飽受極大壓力,更加凸顯急重難症醫療的重要性。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年以來3度調整醫療給付,其中光是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住院護理費、藥事服務費、急診診察費等將投入約82億元;7月起更調升400項急重難症醫療處置項目,預計將投入約21億元。
健保署醫管組科長陳依婕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400項急重症處置項目當中,有10項漲幅將近80%,部分診療項目距離上次調整已時隔多年,醫界認為給付和實際投入有落差,因此去年一共編列103億元,將用於調高相關給付,並於共同擬定會議中拍板調整細節。
她舉例,像是緊急處置的氣管內管插管,不僅感染風險高、醫護又得花大量心力照顧患者,但一次僅給付約464元(健保點值1點約1元),7月起將調整為約835元,距離上次於民國93年調整,已睽違17年。
又如首次建立俗稱「葉克膜」的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CMO)則從原本約1萬1061元調升至約1萬9910元,調幅約8成,也是近8年來首度調整。
過去常遭諷「比腳底按摩還便宜」的心肺復甦術(CPR),民國84年每10分鐘僅給付約755元,107年漲至約1000元,今年將再調高至約1800元。
而急診常見電擊去顫術,急救1次的給付金額也從約308元調高至約554元。
參與本次健保給付調整會議的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認為,本次給付金額調整後雖稍微較合理,但不是等於醫護人員付出的價值,只是反映過去給付太低。他也直言,本次調整項目多,並非所有項目都算是急重症。
他舉例,具危險性且耗時長的支氣管鏡檢查,給付僅調升5%;侵入性的胸腔超音波導引胸腔穿刺術,給付金額本次也未獲調整。
「以現行給付來說,全台灣沒有賺錢的急診。」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方震中提到,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時,急診是全院賠錢最多的科部,每個月虧損上百萬元,但院方並不計較,但對於重視績效的私立醫院,就可能產生影響。
方震中形容,急診就像超商24小時服務,費用自然較高,儘管部分醫療服務有加成,但加成項目與幅度仍少。他認為,健保署長李伯璋重視急重症醫療,因此提高健保給付金額,但目前全台灣急診平均收支仍是赤字,盼望能持續提高給付,至少讓急診收支平衡。
蘇一峰提到,疫情下凸顯急重症醫療的重要性,但急重症又是極少自費醫療的項目,若健保給付未持續改善,不僅可能造成現有人力流失,也影響醫學生選科別意願。(編輯:吳協昌)11008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