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為香港戲棚畫幅肖像 導演卓翔爭金馬最佳紀錄片

2019/11/15 17:07(11/20 12:1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洪健倫台北15日電)香港紀錄片「戲棚」聚焦與香港戲曲、民俗文化關係密切的戲棚,入圍本屆金馬獎。導演卓翔以戲棚作為影片主角,並以攝影機為香港特有的戲曲文化畫下一幅肖像。

戲棚類似豪華版的歌仔戲野台,是一種以竹竿與鋅片搭起的大型臨時劇場,有屋頂、前後台與觀眾席,在神明誕辰、中元節、太平清醮等民俗節慶時在棚內唱戲酬神。這項傳統有超過150年歷史,曾常見於港澳、中國廣東地區,現今只剩香港保留這項傳統。

香港新銳導演卓翔受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邀請,以戲棚作為影片主角,透過觀察式的拍攝手法,記錄戲棚從搭建、戲班進駐演出,到拆除過程中發生的人事物,並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卓翔與監製鍾珍珍在台北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戲棚」跟一般紀錄片以人為主角的拍攝手法不同,卓翔說:「戲棚這個空間就是我們的主角,也是戲曲藝術的載體,我們是為這個空間畫一幅肖像。」由此精神出發,他透過片中8個戲棚的台前台後,呈現香港戲棚文化的各種面向。

鍾珍珍指出,戲棚跟香港戲曲關係密切,香港人喜歡廣東大戲,過去遇到神誕,很多商圈都會搭棚演戲酬神。電視電影普及後,去戲院聽戲的人少了,「是這些鄉村繼續搭棚,養活了藝人」。

卓翔表示,對住在市區的香港人而言,「你若不是小時候跟著爸媽住在村子裡」,戲棚不但和都市人的生活距離遙遠,很多人也有著偏頗的刻板印象。

市區空地小,有空間搭棚酬神的廟宇不多,要在市區看到戲棚,多半都在鬼月。卓翔說:「大家因此覺得,戲棚的戲是演給鬼看的,加上香港電影也常把戲棚跟鬼拉在一起,更加深大眾的錯誤印象。」

談到「戲棚」拍攝的緣起,鍾珍珍表示,今年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曾連續3年於春節期間,在預定地上搭起戲棚,以廣東大戲和民眾拉近距離,也曾在戲棚推出舞蹈、阿卡貝拉等現代節目,迴響熱烈。因而有了配合中心落成,拍攝一部戲棚紀錄片的構想。

卓翔的紀錄片「乾旦路」、「一個武生」都是以粵劇、崑曲為題材。但他透露,自己最初沒有接觸過戲曲,是因為看了作家白先勇創作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被深深觸動,因而想為戲曲藝術貢獻心力,也開始透過拍攝紀錄片,作為自己研究戲曲的方式。

卓翔曾於拍攝「乾旦路」時首次進到戲棚,留下深刻印象,「戲棚後台很忙很擠,大家說話、相處的方式都不像現代人,就像進入另一個時空」。當時他就希望未來還要再拍戲棚。因此,當西九的前行政總監茹國烈帶著拍片構想找上卓翔,兩人一拍即合。

談到這次拍攝印象深刻之處,卓翔指出,是看見鄉里的人情味與堅持,「不論是搭棚的人、戲班或是村民,大家在嚴峻環境下搭起戲棚完成演出,不畏風雨投入龐大時間精力,只為了短短3到7天的演出,這也是一種浪漫吧」。

「戲棚」將於21日在金馬影展放映,卓翔也將出席映後座談。(編輯:張雅淨)10811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