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聽,熊鷹在說話」 屏科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1/11/3 18:44(11/6 09: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3日電)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最近發表一篇「聽,熊鷹在說話 熊鷹鳴叫行為研究」登上國際知名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oin(全球生態與保育)。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在臉書(Facebook)表示,相較於能唱出繁複悅耳歌曲的鳴禽,多數的日行性猛禽不善鳴叫,因此牠們的聲音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尤其是過去台灣的研究對於習性隱匿且相對沉默的熊鷹更少著墨。

「聽,熊鷹在說話 熊鷹鳴叫行為研究」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主持人孫元勳教授、研究員黃永坤、Mahidol大學的陳厚均博士與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的姜博仁博士合著。

黃永坤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孫元勳2004年開始熊鷹研究計畫,他擔任助理,一開始發現熊鷹有4、5種叫聲,繼而產生了興趣進行研究,正好孫元勳、陳厚均及姜博仁等人對鳥類聲紋有研究,於是展開了熊鷹的叫聲與行為研究。

熊鷹被排灣族視為聖鳥,勇士、頭目頭上都要插熊鷹羽毛,但熊鷹因棲地及獵殺等,近幾十年在台灣數量已不多,黃永坤表示,目前依各種不同方法統計,有300隻到1400隻的統計,在台灣已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黃永坤說,熊鷹的分布主要在亞洲的日本、中國、台灣、印度和東南亞等,在亞洲其他地方的保育還沒有到危急程度。

黃永坤指出,由於熊鷹習性隱匿,因此,熊鷹分布的國家對於牠的研究並不多,日本對熊鷹研究較多,對於熊鷹鳴叫聲的研究日本約在30多年前有一篇以文字描述的文章,但文字描述總是很難明確的表達,目前屏科大這篇以聲紋及量化數據的研究,應該是國際上第一篇的研究發表。

黃永坤表示,有關熊鷹的鳴叫以往只被紀錄飛行叫聲及幼鳥乞食叫聲,他17年來紀錄到台灣熊鷹7種叫聲,包括飛行、母鳥乞食、幼鳥乞食、顫音、警戒聲、親子鳥之間的連繫叫聲及高頻率叫聲。

黃永坤說,這還是非常基礎的研究,7種叫聲只是初步歸納,或許同一種叫聲還有不同功能,目前,對於高頻率叫聲也還沒有找到功能,另外,也收錄到一些不太明確的叫聲,一切都還在繼續了解研究。

黃永坤表示,整年都可以聽到熊鷹鳴叫,尤其在每年的10月至12月的求偶期頻度最高;1天中,以中午11時頻度最高,中午11時是台灣猛禽類活動的高峰期,此時上升氣流旺盛,猛禽類乘著上升氣流起飛活動覓食,下午4時至5時接近棲息時間頻度最低。

另外,黃永坤靠近熊鷹巢也紀錄到,上午7時左右,鷹寶寶的叫聲最頻繁,此時,牠們肚子餓在乞食;上午8時則是鷹爸、鷹媽的叫聲最頻繁,因為正在餵食寶寶;中午11時、12時鷹寶寶相對安靜,到下午5時,鷹寶寶肚子餓又開始鳴叫乞食。

黃永坤說,幼鳥乞食時發出的聲音像小雞;親子鳥之間你一句、我一句的連繫「對話」,是7種鳴叫聲中單音音節時間最長的;繁殖期母鷹在巢中照顧幼鷹,公鷹出外獵食,母子中只要其中之一肚子餓,鷹媽媽就會發出乞食聲,把鷹爸爸叫回來。

至於顫音,黃永坤說,可能是熊鷹處於激動狀態發出的鳴叫聲,包括求偶及巢穴受到其他動物威脅,確切功能還要再觀察研究。

黃永坤表示,熊鷹的鳴叫聲低沉,一般在2000至3000赫茲(Hz),高頻可能達到6000多赫茲,都容易被畫眉鳥、紫嘯鶇等叫聲頻繁、清亮的小鳥聲給篩選掉,因此,除非對鳥類聲音較敏感的人,否則很難「聽到」熊鷹鳴叫聲。

黃永坤表示,目前統計熊鷹數量都是用目視,但牠們棲息處都是在森林隱密處,不易見到,熊鷹的鳴叫聲可以作為統計熊鷹數量的工具。(編輯:黃世雅)1101103

▼研究內有7種熊鷹鳴叫聲的錄音檔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