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3/21 21:3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特稿)一名蓬頭垢面的上海流浪漢,因嗜讀中國經典古籍,且說出頗富哲理的話語,日前被網路直播成為網紅,還被形容是「大師」。大驚小怪的圍觀者與淡定的流浪漢,構成了街頭荒誕一景。

根據澎湃新聞,「大師」名叫沈巍,具有公務員身分,1986年進入上海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因病休假,且薪酬按相關規定正常發放,據稱每月有人民幣2000多元(約新台幣1萬元)。

民眾發現,他不接受施捨,夜裡在路燈下讀「尚書」、「論語」,平日除了撿垃圾、做垃圾分類,就是讀書與休息。

紅星新聞今天對這名流浪了26年的沈巍有更進一步介紹。沈巍說他不缺錢, 撿垃圾也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實行節約、不浪費的生活理念。

他崇拜甘地,喜歡過苦行僧生活,買書幾乎是唯一的支出,撿來的紙板也要寫滿了毛筆字後才丟掉。不過,家人無法理解他的選擇,雙方已多年沒有聯絡。

過去4、5天來,網紅流浪漢引起的話題不斷發酵,經常有100至200人圍在他身邊,伸出手機做直播;還有一些濃妝艷抹的女孩,開心圍著他合影或直播。

在流量為王時代,過著清貧生活的流浪漢成了最會賺流量的人。有關他的影片被意有所指的放上「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標籤;社群平台微博上以「#博學流浪漢沈先生走紅」為話題的閱讀量,超過216萬次。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郁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但是,動輒把人冠上「大師」名號,卻對真正的大師不在意,展現出網民善於炒作的膚淺。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

只是,如果這種驚奇或者驚喜不能和有效的社會運動結合,終歸煙消雲散,不會走向真正的反思。因為個體是脆弱的,沒有群體性的支持,很難堅持和改變。

此外,她認為,正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沈巍因為這種反差而一躍成為「大師」,該好好反思的是社會。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則從另一個角度看流浪漢被熱捧的現象。他在朋友圈評論認為,這說明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對沈巍來說,所有因走紅而起的爭議,基本與他無關。根據媒體報導,他否認自己是大師,對於這幾天來找他的人,他說,如果是真心想探討學問,不妨等他熱度降了再來。(編輯:林克倫)108032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