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3年9月號
教育,百年樹人的志業,攸關人口素質良窳、國家競爭力強弱,國民義務教育的規劃,尤其彰顯了國家對人才培育及國家發展的重視。十二年國教將於民國103年上路,從入學管道到學費排富爭議,各種聲音紛至沓來。本期《全球中央》專題報導,檢討台灣的教育改革,也帶您看看各國的義務教育現況,觀摩別國怎麼教。
《全球中央》2013年9月號

穿戴科技舉手投足都智慧

2013/8/29 13:4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智慧眼鏡、智慧手表、智慧汽車,這些新概念和趨勢,都指向2013年是「穿戴式電腦元年」。我們正從目前當紅的「手持行動裝置」,邁向這些不需要手持的「穿戴式裝置」。

文/吳佳穎 (中央社記者)

把電腦科技穿戴在身上,未來不再只是出現在電影《鋼鐵人》的情節。市面上已有這樣的運動鞋,可以計算運動消耗的卡路里、里程數,並且將這些資訊上傳到雲端資料庫;還未上市但已經發表的智慧眼鏡、智慧手表也同樣讓人期待。

拜雲端運算、嵌入式技術、物聯網、聲控、體感辨識等科技之賜,我們正從目前當紅的「手持行動裝置」,邁向這些不需要手持的「穿戴式裝置」。

科技產業變化速度相當快,從2012年第四季到2013年第一季,全球平板電腦銷售已超越了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販售也超越了功能手機,而業界已經把眼光放在下一個潛力新星「穿戴式裝置」,包括蘋果(Apple)、谷歌(Google)、宏達電(HTC)、微軟(Microsoft)、三星(Samsung)、索尼(Sony)等,都投入相關產品的研發。

目前在智慧行動裝置競爭最激烈的兩大陣營,蘋果與谷歌也都各自推出下一代競爭利器。蘋果打算於2013或2014年推出iWatch智慧手表,而谷歌尚未訂定正式上市時間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測試版已在美國矽谷工程師圈掀起風潮。

谷歌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各種穿戴式的電腦,讓硬體變化更多元,智慧眼鏡、智慧手表、智慧汽車,這些新概念、新趨勢,都指向2013年是「穿戴式電腦元年」,越來越具雛形。

當前的穿戴式科技要做到電影中的「鋼鐵衣」,也就是具備個人飛行器、零件自動飛行組合、結合人工智慧電腦等,或許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電影的鋼鐵面具中,抬頭即可見螢幕,並且和電腦對話這點,谷歌眼鏡已經實現。

記者實際試戴過谷歌眼鏡,它是一組很輕、沒有鏡片的鏡架,內含晶片記憶體,鏡架右上方有一個透明稜鏡,它是微型投影器,可將圖像直接投射在使用者視網膜上。所以使用者可在視線右上角看到一個浮現在視野上的半透明小螢幕,螢幕可顯示連網資訊。

谷歌眼鏡執行各項功能主要靠的是聲音,目前使用者戴上後,只要說通關小語「OK Glass」,在休眠狀態的眼鏡會開始接受指令,未來這種喚起指令應該可以隨個人喜好設定。谷歌眼鏡還可以聲控照相、寄電子郵件、讀即時訊息、連上社群網站,不少內容供應商,像是《紐約時報》、CNN已經開始與谷歌眼鏡合作,開發適合以眼鏡來閱讀接收的內容。

谷歌眼鏡是由神秘的「Google X實驗室」所研發,被谷歌視為是繼Android、Chorme OS平台的後起之秀,可能改變人類上網模式和生活習慣,因為它是連「手持」都不用的一種裝置;一旦被市場接受,也可能讓產業鏈生態重新洗牌。谷歌表示,會投入大量資源讓它更臻成熟。

谷歌推出產品總是「先求有再求好」,Android工程師們戴著谷歌眼鏡在矽谷出沒的場景已不新鮮;蘋果的智慧手表方面,iWatch則維持一貫的神秘風格,總要在正式發表才會揭開最後的面紗。

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導,iWatch是由屢獲大獎的蘋果首席設計師艾維(John Ivy)率100人的團隊研發,最大賣點就是會搭載與iPhone相同的iOS作業系統。

不過,市場上已有一些對智慧型手表的點評,包括螢幕可能太小,在智慧型手表上打字輸入有困難,聲控又距離嘴巴有些遠,還有高功能要求的電池續航力等等。

另外,傳聞三星可能在今年9月初登場的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推出一款搭載Android系統的腕表智慧裝置,可用來撥打電話、上網及處理電子郵件,以挑戰蘋果的iWatch。如果傳聞成真,IFA就會成為谷歌與蘋果平台在穿戴裝置正面交鋒的前哨戰。

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電子產業中心研究員蔡卓卲表示,從現在起一到三年間,穿戴式產品就會開始出現在市場上,但他認為市場還沒準備好,短期間內,業者即使推出穿戴式產品,也無法成為提高營收的萬靈丹。市場或許存在因新奇而購買的一波熱銷潮,但若期待創造高額的出貨量,還得等上三到四年,而其中還有技術挑戰必須面對,例如電力、雲端應用服務等。

蔡卓卲說,期待穿戴式裝置立即取代行動裝置的想法並不實際,但兩者可以結合,達到更便利、省能的效果;長期而言,五到八年之後,當包括電力、雲端等技術更進步,穿戴式裝置的性能將逐漸提升,功能更增加,逐步成為新興的個人智慧終端裝置,才會迎來另一波出貨成長動能。(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3年9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電視製造業 跟風長智慧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