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3年10月
世界各國都在分階段落實淨零碳排,以因應極端氣候與能源危機,全球產業供應鏈即將迎來「綠色淘汰賽」。
全球中央2023年10月

有一種愛是放手 母親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2023/9/27 16:20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畢柳鶯協助進行斷食善終,在病榻旁和患者輕聲溝通。(畢柳鶯提供)
畢柳鶯協助進行斷食善終,在病榻旁和患者輕聲溝通。(畢柳鶯提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畢柳鶯2020年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期間更舉辦了生前告別式,透過照片回顧一生,「在媽媽人生的最後,深刻地了解媽媽」。

文/趙麗妍 (中央社記者)

「善終」是許多人一生最後期盼的目標。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在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畢柳鶯將送走母親的過程寫下分享,接獲許多人請求協助,一年多時間,她已幫助逾80人透過斷食方式善終。畢柳鶯說,斷食善終是沒有安樂死的自力救濟方法。

小腦萎縮預約善終 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

畢柳鶯母親的家族有小腦萎縮症病史,這種小腦退化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畢媽媽在64歲發病,在此之前家族中已有許多人陸續發病。畢柳鶯說,媽媽很早就知道以後自己無法自主進食,需要透過人工餵食方式維生,因此媽媽曾跟她提及,不想為了活而活,希望到時候可以幫助她善終。

2014年,畢柳鶯接觸了中村仁一醫師著作的《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終點》,書中提及「斷食善終」方法。畢媽媽2019年閱讀此書後,了解斷食善終是透過減少進食,身體慢慢衰弱,進而自然死亡。書中對斷食過程的描述,讓畢媽媽感到心安,並將善終時間定在次年的生日之後。

2020年的冬天,畢柳鶯陪伴83歲的媽媽進行斷食善終,經過三週的漸進式斷食,畢媽媽在家人陪伴下離世,期間更舉辦了生前告別式,透過照片回顧一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畢柳鶯說,媽媽的個性豁達,她不願晚年生活是躺在病榻上,身上長出褥瘡,插著鼻胃管,四肢變形,甚至吃東西嗆到,裁縫和瑜伽都無法進行,她認為生活的品質相較生命的長短更為重要。

畢柳鶯提及,沒動過讓媽媽在醫院離開的念頭,第一、媽媽不想住院,第二、斷食善終不需要多難的處置,加上自己是復健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行動不便者。

拒絕無效醫療 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問及,許多人就字面意思會認為「斷食善終」是將人餓死,直呼太殘忍,也因「斷食善終」在台灣為新穎的觀念,出書時是否受到外界抨擊?

畢柳鶯說,斷食往生是畢媽媽個人的意志,家人應予尊重。人有權利拒絕所有的醫療,即使可能會造成死亡,飲食也包含在內。她說,許多病人在意識清楚時,多次提及不願插管、急救,希望能夠好好地離去,但常因家人的不捨而忘卻病人的交代,透過醫療方式延續家人生命。其實承擔痛苦、責任的都是病人和主要照顧者。

目前台灣有超過數十萬的臥床病人相當辛苦,家庭負擔沉重。畢柳鶯的公公臥床12年,她的婆婆因此被綁在公公的病榻旁長達14年之久,期間不能遠行、不能有自己的興趣,直到公公離世後,婆婆也已高齡88歲。畢柳鶯心疼婆婆的晚年無法隨心所欲,婆婆認為照顧公公是自身責任,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畢柳鶯說,當第一本書出版後,許多人覺得她的媽媽很勇敢,對於生命的見解很有智慧,她個人認為媽媽很有毅力,忍耐不吃不喝和躺在病榻上無法動彈的痛苦相比,媽媽願意承受不吃不喝。

畢柳鶯分享,曾有人進行斷食,但看到別人吃雞腿,受不了香味誘惑,忍不住破戒,本來不想活了又決定繼續活下去,斷食多日,當吃到第一口白米飯時,驚呼這是人間美味。

有許多人找上她,希望可以協助斷食善終,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完成,有些人家裡空間不夠,以及無法取得手足、配偶的共識。在協助個案過程中,畢柳鶯深覺「肉體只是一時,但是靈魂永生」,拋下不堪使用的肉體,靈魂可獲得自由。

伴摯愛親人善終順行 生死相安兩無憾

畢柳鶯協助媽媽善終,如電視劇情節般和親人死別,家人痛徹心扉、哭臥床邊的畫面並未上演。畢柳鶯說,「在宅善終」對活著的人有很大幫助,最後幾週時間陪伴將逝去的人,生者和往生者的連結很強,陪伴時透過對將往生者人生的回顧,一起生前告別。「以前家人對媽媽沒那麼了解,在媽媽人生的最後,深刻地了解媽媽。」畢柳鶯從不覺得媽媽已經死亡,她認為媽媽只是在其他地方過得很好。

畢柳鶯分享幾個協助的案例,其中,有個案被拍成了紀錄片《順行》,片中主角是罹患嚴重失智的爺爺,全身癱瘓臥床多年。畢柳鶯在爺爺耳畔輕聲和他溝通,「此生已經圓滿,有很好的職業,愛你的子女,若是到天上可以看到想見的人,如幼時一般,內心充滿歡喜快樂」。當畢柳鶯靠在病床旁向老爺爺解說時,她看見無法言語的爺爺聽到感動處,舌頭會在嘴邊顫動,發出細微的聲音。

一家人陪伴爺爺斷食善終時,舉辦了生前告別式,全家人依偎在爺爺身旁,雙手高舉平板電腦,配合著爺爺的視角,一起翻看老照片,回憶人生的美好,當下一家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氣氛安詳和樂。

也有夫妻一起斷食,家人剛開始有疑慮,經討論後取得共識,國內外的兒女返家齊聚一堂,起初孫子覺得此趟告別之旅內心相當悲傷,但住在阿公阿嬤家五天,練習伺候、按摩、唱歌給阿公阿嬤聽,感動人生中能有機會可親密陪伴,一起感受幸福與愛,當送走阿公阿嬤,他們也帶著幸福的感覺繼續生活。

斷食善終尋求解脫 不得安樂死的自力救濟

畢柳鶯指出,「斷食善終是沒有安樂死的自力救濟的方法」,她的媽媽若是申請安樂死,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離開,但是台灣尚未合法。她舉例,在荷蘭安樂死方式是合法的,但還是有2%的人申請斷食往生,其中一半是因為申請安樂死沒有通過。由此可見,在安樂死合法的國家中,還是有人選擇斷食往生。

台灣的人口老化,社會屢傳長照悲歌,許多照護者承擔龐大的壓力,當自己累到崩潰時,以激烈的方法結束親人的生命,最後還得面對牢獄刑罰;斷食往生是溫和的方式,病人少痛苦,家屬也沒有違法。

斷食善終是溫和尋求解脫的方式,畢柳鶯提到,斷食本身就是修煉方式,古時修行的人會短暫斷食,斷食會讓身體心理狀況改善,對人生會有不同想法,斷食除是養生、修行的方法,也可以是離苦得樂的方式。

她也分享,在斷食善終過程中,其實花最多力氣都是在安撫家屬,家屬對臨終前產生的焦慮,到底還能做些什麼事,因為對死亡過程不了解,害怕該處理的沒有處理,她告訴家屬如何面對臨終時的症狀,不要過度害怕,用適當的方式去陪伴。

她回憶,曾有人急電詢問,長輩睡覺皺眉是發生什麼事,她笑說「可能是做惡夢吧」,家屬聽後莞爾一笑默然接受。也有人擔心,家人會在沒人在家時往生,她告訴他們,依據統計有一半的人在親人短暫離開時往生,不需介意。

畢柳鶯說,一年多來協助80多人透過斷食方式完成善終。這些個案中也有接受安寧療法效果不佳的癌末病人,因身體痛苦不堪想過輕生,決定斷食後,心情輕鬆,安詳離世。曾有個案因插管臥床長達九年,太太隨侍在側照顧,想找安寧病房卻因醫師判定不屬於末期屢遭拒絕,女兒難過說「爸爸媽媽活在地獄中」。當得知可透過斷食方式解脫,全都鬆一口氣。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末期定義為「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許多人受到身體病痛、長年臥床的折磨,患者及照顧者身心俱疲,因為醫師判定不屬於末期,而不能獲得解脫。這些病人都來不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病人自主權利法》反成了阻擋病人善終的擋箭牌。畢柳鶯認為,生命最後的尊嚴、品質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生命的長短。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談論死亡非禁忌 瑞典人崇尚自然回歸
172.30.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