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去年接單國內生產占比創高 專家分析供應鏈移轉2主因

2023/6/30 22:58(7/1 07: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去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圖為高雄港區一景。(中央社檔案照片)
台灣去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圖為高雄港區一景。(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30日電)美中貿易戰帶動供應鏈移轉,加上近年半導體出口暢旺,台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專家表示,台廠生產基地主要轉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台廠也遵循蘋果「中國+1」策略,持續多元布局,但須克服資源和人力等挑戰。

經濟部6月30日發布「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指出,台灣111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率提高至50.1%,創下100年有調查以來新高。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比39.2%,為有調查以來首次跌破40%;東協生產占比為4.6%,首次超越歐美地區的3.9%。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6月30日接受電訪表示,台灣國內生產占比增加主因除了國際需求增加,進而拉升半導體出口,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受惠供應鏈移轉效應,台灣近年對美國出口也快速增加。

至於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占比降低,徐遵慈表示,去年遭遇疫情期間嚴格的封城和非經濟因素考量,加上中國生產的貨品出口到美國的難度提高,台商降低在中國產能,或轉型為內需市場導向的服務業和房地產,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占比因而降低。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告訴中央社記者,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產品課徵較高關稅,雖中港生產占比持續下降,但仍具一定重要性,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單月出口金額約3000億美元,台灣為300多億美元,顯見中國仍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

吳大任表示,短中期而言,廠商要放棄在中國生產有難度,關鍵仍在美中關係,若美中對抗得以緩解,仍有許多台商願意留在中國生產,因台商長期已在中國建立生產效率和體系,而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台灣近年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徐遵慈表示,美中貿易戰之前,台廠前往東協國家投資主要集中在越南和新加坡,近年台灣廠商除將產線從中國移到東南亞,從台灣新增加的投資也快速增加,較大筆的投資案包含鴻海在泰國投資電動車、聯電在新加坡布局半導體產業等。

台廠國際布局除選擇東協國家,徐遵慈表示,配合美國近岸外包政策和補貼電動車的降低通膨法案,墨西哥具鄰近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透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出口到美國可享有零關稅待遇,使墨西哥近年來成為生產基地移轉的熱門國家。

不過,徐遵慈提醒,台廠調整生產基地的同時,也須考量當地勞工和環境條件是否能負荷製造業生產,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造成缺工風險;而在通膨壓力籠罩下,歐美需求轉弱,今年在越南的台商反應出現「懸崖式」掉單狀況,台商現在也面臨限電等危機。

吳大任表示,廠商在供應鏈移轉面臨語言差異、人力成本和供應鏈配合等挑戰,到其他國家建立生產體系須考量上下游廠商,並非短時間可以達成;囿於美中對抗的現狀,台廠也面臨兩難,但原則上遵循蘋果「中國+1」的投資策略,移轉至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為趨勢。(編輯:張均懋)11206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