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南科考古館19日開館 人面陶偶看千年前相貌

2019/10/15 12:58(10/15 18:0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5日電)籌建10多年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19日正式開館。南科考古館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開館展出首批500多件文物,包含距今1800年前的「人面陶偶」,窺見當時相貌。

南科考古館座落於台南科學園區,占地2.44公頃,歷經10多年的籌建,19日將正式開館營運。南科考古館隸屬於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長王長華表示,台東史前館展示的是台灣各地的史前文化遺址,南科考古館則是典藏從南科出土的史前遺址。

王長華今天與設計南科考古館的建築師姚仁喜在台北舉行記者會,姚仁喜說明建築設計是以「下探、回溯、交織」,緊扣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姚仁喜表示,南科考古館的建築隱含著交錯19度角的軸線關係,一是象徵考古的方位、二是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於博物館中的展示動線。

南科考古館緊鄰高鐵軌道,平均每幾分鐘就有高鐵列車會經過,姚仁喜在館內也設計一條玻璃通道,讓參觀民眾走到高點時,會與搭乘高鐵的乘客短暫交會。

姚仁喜指出,主體建築外牆使用玄武岩,大廳入口、時空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也設有「考古密室」,讓民眾可觀看修復文物的過程。

目前在南科挖掘的考古遺址近60個,出土文物的編碼已達800萬至1000萬件,開館後將展出首批500多件文物,其中有10大亮點文物,包含距今1800年至1300年前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的「人面陶偶」,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鼻子挺拔,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

距今5000年至4300年前、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米」,王長華表示,這可能是台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台灣史前居民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

距今2800年至2100年前的「玉管珠串」,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188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0.3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

距今5000年至4300年前的「魚耳石」,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記錄了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

南科考古館19日正式開館,開館當天免費開放民眾參觀。(編輯:唐聲揚)10810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