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問孕婦產期被瞪 人類學者劉紹華踩彝族禁忌

2022/4/15 16:05(4/15 18: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全球遭遇世紀大疫COVID-19,研究愛滋病與麻風的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日前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節目「空中小客廳」,分享她從流行性傳染病中所獲啟發,也暢聊她人生的跨度移動。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111年4月15日
全球遭遇世紀大疫COVID-19,研究愛滋病與麻風的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日前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節目「空中小客廳」,分享她從流行性傳染病中所獲啟發,也暢聊她人生的跨度移動。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111年4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15日電)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曾為世紀大病愛滋踏入中國四川,她和彝族婦女剝豆子,隨口問隔壁老婦人的媳婦預產期,「媳婦臉色很差,瞪我一眼就離開了」。劉紹華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她人生的跨度移動。

投入研究受歧視與汙名化的疾病——愛滋與麻風前,劉紹華早年當過記者,1998年到2000年間跟著NGO組織進入柬埔寨做「國際發展」,在農村她見識到年輕女孩的生命陷入惡性循環,「她們失學情況嚴重,常遭賣做雛妓,或以外嫁之名被人口買賣」。

劉紹華在柬埔寨巴薩河畔第一個住所的小小女管家「英」(Imm),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她回台灣探親再返柬埔寨時,住的房子被上鎖,負責顧家的「英」也不見了,劉紹華找上「英」的父母,才發現小女孩據稱已被嫁到台灣,「他們給我一張模糊的男子身分證影本,住所在高雄楠梓區,但地址不清楚,電話開頭竟是金邊的區域碼」。

那個號碼當然聯繫不上「英」,小女孩就像不曾出現般,消失在她的生命中,這件事情成為壓倒劉紹華的最後一根稻草,「世界對窮苦人的結構性暴力太大,那時我還相對年輕,覺得很多事情無能為力」。

「失去痛感,理性寂寞。」這是劉紹華一度對柬埔寨的感受。約30歲的她對早期土法煉鋼的「國際發展」工作感到疑惑,「很多援助除了無法永續,也給當地人比較功利的印象」。

2002年,劉紹華為愛滋病首次踏進四川涼山彝族(自稱諾蘇人)自治州;隔年,她也因緣巧合走入四川涼山麻風村。在涼山斷斷續續生活的20個月,是劉紹華生命中最久的停留。

既傳統又父權的彝族人稱劉紹華為「榮譽男人」,當地最有名的判官,常邀她出席各式各樣女性不能涉入的談判場合,「我覺得自己像他手上的LV包」。直到有陣子,劉紹華突然發現,判官不再找她,才輾轉由別人口中得知,自己成為判官談判失敗的歸因,「有女人出現壞事,榮譽男人終究不是真男人」。

除此之外,彝族人對談論「身體與性」的禁忌,也是劉紹華碰過最嚴格的,「母親不能和女兒提任何相關話題,包括生理期,年輕女孩不懂會找同儕了解,長輩絕對不能跨輩詢問」。

有次劉紹華在一戶人家院落中與彝族婦女剝豆子聊天,坐她隔壁那名老婦人的媳婦懷孕,肚子大到像快臨盆,劉紹華隨口問了句:「妳什麼時候生孩子啊?」老婦人的媳婦馬上變臉,瞪了她一眼就站起來走開。媳婦的妹妹後來私下告訴劉紹華:「妳不可以在別人面前問生產的事,連她婆婆都不知道自己媳婦什麼時候臨盆。」

另一個彝族日常生活中,讓劉紹華覺得違反人性的例子,是配偶過世,未亡人竟不能在人前哭泣,「喪禮上,未亡人就跟孤魂野鬼一樣,是沒有角色的,所有準備儀式都不能參與。」生理期、臨盆與思念配偶,都會讓彝族人聯想到「身體與性」,劉紹華認為,彝族人在象徵與精神性思考能力很強,這也彰顯在彝族傳統宗教儀式與詩歌上。

曾為古老瘟疫走訪中國各地麻風聚落,劉紹華是首名挖出麻風醫生悲苦角色的學者,「光了解病人是無法看見中國在防治麻風上,如何達成連世界衛生組織都稱讚的成果」。

在1949年,被指派為麻風醫生的多為知識份子,是出生好家庭的黑五類,有「不光彩」的政治背景,集體被迫淪為醫療界的底層。讓劉紹華印象最深的是,她帶著高粱和花生米去拜訪一名有相關經歷的老醫師,剛開始兩人天南地北的聊都沒事,直到談及老醫師如何從事麻風防疫就變了調,「想到在十幾歲時所受的屈辱,那名70幾歲在中國很有名的老醫生,淚流不止,哭到抽蓄」。

劉紹華表示,台灣在這2年面對世紀大疫COVID-19,也碰到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的撞擊,「公共的善如何永續」便是最直接的考驗,「在民主社會中,我們犧牲個人權益是因為願意成就公共的善,而對於這些犧牲的個體,要還給他們公道」。下一次再有危機,其他人才會成就整個生命共同體的好。

在疫情仍是進行式當下,身為有「龜速」研究特質的人類學者,該如何記錄歷史?這些內容將在15日「空中小客廳」(https://reurl.cc/55k5GG)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https://youtu.be/GNoBz0Zhd3k)觀看全影音專訪。

另外,科技、疫病與強權跋扈的時代,新型態戰爭與變種病毒夾擊,民粹與民族主義趁浪而來,舊價值逐漸崩毀,新秩序仍未成形,「常規」世界動盪且混亂,謊言、假象與偏見的重重迷霧疊加,如何掙脫陰魂不散的烏托邦幽靈,將是我們這個世代無法迴避的課題。

「空中小客廳」自3月起,1個月推出1集「我們的魔幻世代」系列專題,就不同的社會現況與世界趨勢,藉不同專家學者的視角,映照出虛實之間的本相。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3月聽鑽研民族主義的中研院老師吳叡人說「民主篇/香港人的出埃及記」之一(https://reurl.cc/2DGAlm)、之二(https://reurl.cc/rQGb6r);4月聽醫療人類學專家、中研院老師劉紹華說「疫病篇/公共的善如何永續」。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https://open.firstory.me/user/cna/platforms)除了既有的每週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在4月2日推出由知名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共12集,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張芷瑄)11104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