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作家閱讀月3 / 向陽捷克朗讀詩作 展現台灣高山生態與殖民歷史【專訪】
中東歐著名文學活動「作家閱讀月」在本月展開,今年的主題國是台灣,邀請31位不同世代、性別、文化背景與創作類型的台灣作家,赴捷克與斯洛伐克參與這場文學盛會。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29日專電)詩人向陽近日受邀至捷克「作家閱讀月」朗讀多首詩作,包含「山路」、「發現口口」、「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展現台灣的高山生態、殖民歷史等樣貌。
中東歐著名文學活動「作家閱讀月」7月展開,作家向陽11日在捷克布爾諾(Brno)的劇院以真摯的嗓音朗讀作品,包含描述高山動植物生態的「山路」、關於台灣殖民歷史詩「發現口口」,以及講述戰爭殘酷的「戰歌」等,呈現台灣詩的多元樣貌。
活動現場還播放向陽詩作「世界恬靜落來的時」的合唱曲,歌曲情感真摯、婉轉動人,傳達寧靜而深遠的等待之情,播畢引來眾人掌聲。
向陽10日在布爾諾接受中央社專訪,對於受邀來「作家閱讀月」,向陽表示,這是他第二次來捷克。第一次是1998年,他與妻子來斯洛伐克參加「世界詩人會議」,當時也順道遊歷捷克、匈牙利、奧地利與波蘭。
向陽說,當時捷克剛脫離共產專制治權,令他留下許多新奇印象。他參觀卡夫卡的故居,感覺捷克古蹟保存良好;另外,他也在1985年在報紙副刊介紹米蘭昆德拉,那是台灣讀者第一次透過報紙,認識這位捷克裔作家。
人生作為一場行旅 創作歷程隨階段變化
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向陽說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大學畢業到1985年去美國愛荷華(Iowa)前,又稱「開拓期」。在這段期間,向陽創作「十行詩」與「台語詩」這兩種詩作,十行詩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風格典雅;而台語詩則描寫日常生活,較為活潑,這些成為他早期創作特色。
在這個時期,向陽的代表作品「十行集」,鍛鍊詩的形式;而鎔鑄台語的詩集「土地的歌」,當中「阿爹的飯包」、「阿母的頭鬘」至今仍廣為傳頌。
向陽第二個創作階段是1985年到1995年,當時他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畫,受到各國詩人與作家的啟發,他開始思考如何在作品中涵蓋台灣特色,後來以24個節氣來創作詩歌,展現台灣的四季之美。
第三個階段是向陽在報社工作時期,當時台灣經歷重大政治變革,從黨外運動到1996年總統大選,各種衝突頻頻發生。向陽在此時期完成詩集「亂」,諷刺台灣社會,在2007年獲得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
向陽表示,詩人與新聞工作型態相異。作為詩人,寫詩需要融入情感;但在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他需要指揮100多名記者,同時撰寫社論,評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議題,需要高度的理性與批判性。
兩種身分看似大相逕庭,但都能透過文字達到「諷」的作用。
向陽說,詩歌可以靈活變化,既能典雅,也能諷刺社會,這是他在創作中不斷探索的方向。例如,在詩集「亂」中,他用詩表達對政治和社會的憂慮,包括對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年代的描寫,展現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調和。
向陽的第四個創作階段為「行旅」。從2005年出版「亂」,到2023年出版「行旅」期間,向陽忙於教職,在大學研究與教授台灣文學。向陽在最新詩集「行旅」中,細細描摹雙足所踏之地,包含宜蘭、基隆、日月潭、阿里山和玉山等,以台灣地景入詩,稱為「地誌詩」。
向陽表示,「行旅」既是地理空間的旅行,也是人生的行旅,反映年近70歲對人生的另一種理解。
年輕時發下豪語 計畫創作長篇台灣史詩
回憶起年輕時的創作,向陽分享,當兵時曾在衛生紙上寫詩,與太太談戀愛時也在餐巾紙上寫下情詩。他的詩集「心事」,當中有12首詩是寫給太太的,其中一首還被歌手齊豫唱成歌。
而對於未來的創作計畫,向陽表示,他在22歲時就曾發下豪語,要寫出一部長篇敘事的「台灣史詩」,但他坦言,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至今仍未完成。
向陽認為,寫史詩需對台灣歷史有真實了解,但不斷有新的歷史資料被發現,加上過去學業與教職壓力也占用大量時間,創作史詩的計畫因而延宕。
向陽表示,希望能在詩作中反映歷史外,還能投射自己對台灣的看法,因此仍在思忖用軍事、政治還是族群面向來撰寫。雖現已年事高,能否完成史詩尚不可知,但會持續努力,「有時候等不到也是一種美」。
對於台灣詩壇現況,向陽表示,雖然寫詩者眾多,但要在文壇脫穎而出不易。儘管詩集在出版市場銷量平穩,但詩人在文壇與社會仍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許多文學雜誌主編都由詩人擔任,這一現象值得探究。(編輯:田瑞華)1130729
- 2024/08/02 17:28
- 2024/08/01 12:14
- 向陽捷克朗讀詩作 展現台灣高山生態與殖民歷史【專訪】2024/07/29 20:22
- 2024/07/28 08:06
- 2024/07/27 09: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