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幽門桿菌除菌治療 台大研究發現無害腸道菌相

2019/10/1 16:15(10/1 16: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日電)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高度相關,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劉志銘今天說,在胃發生癌前病變前就根除幽門桿菌,防治胃癌效果較好。研究也發現,除菌治療不會有害腸道菌相或增抗藥性。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主辦2019亞太消化系醫學會單一主題會議,且在會議結束後,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與內科主治醫師劉志銘籌劃胃癌預防全球共識會議,國內外共30名專家與會。

劉志銘在記者會表示,胃癌目前是全球癌症死亡排名第3及發生率排名第5的癌症。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估計,到2040年之前,全球罹患胃癌的人口將持續增加,每年有77萬名胃癌患者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醫學界也已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

共識會議的多項結論,包含在胃部發生癌前病變之前就根除幽門桿菌,對胃癌的防治效果會較好;但就算已經有早期胃癌的幽門桿菌感染者,在接受根除性胃癌切除後,給予幽門桿菌治療,也能降低胃癌復發風險。

劉志銘說,在胃癌發生率高的國家,透過篩檢及根除幽門桿菌來預防胃癌,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政策。以台灣為例,每治療100名幽門桿菌感染者,可避免2至3人得到胃癌。

幽門桿菌除菌治療雖會帶來益處,但劉志銘說,過去臨床也有一些疑慮,包含大量篩檢、治療是否造成抗藥性增加、會不會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或是否造成代謝性疾病、胃食道逆流、增加免疫相關疾病風險等。

共識會議對這些疑慮做了許多討論,劉志銘表示,台大團隊研究已經發現,幽門桿菌除菌治療後,人體腸道菌相的失衡是短暫現象,在治療後2個月至1年後會逐漸恢復,而腸道菌抗藥性的增加也屬短暫,會在治療後2個月恢復到除菌前狀態。

此外,研究發現,人體的胰島素抗性在除菌治療後會顯著下降。除菌治療不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發生或復發風險,也不會增加免疫相關疾病發生風險。

劉志銘說,疾病管制署委託台大醫院團隊調查結果近期出爐,台灣10歲以下幽門桿菌感染率小於5%、10至20歲民眾感染率為5%至10%;成人盛行率則為25%至30%。比20多年前,成人盛行率高達55%,已有明顯下降。

台北榮民總醫院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超過8成的胃癌是幽門桿菌所引起,意即可透過幽門桿菌除菌來預防。幽門桿菌感染可透過吹氣和糞便檢查得知,且糞便檢查可與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一起做,方便性提高,應考慮一併納入篩檢。

吳俊穎也說,目前政府腸癌篩檢是提供50歲以上民眾每2年做一次,但醫界也有討論認為,幽門桿菌篩檢的年齡應更為提前,不要等到徵兆出現才處理。建議成年人可做一次篩檢,若感染盡早除菌。除菌後,若沒有胃癌家族史、沒有消化道潰瘍或胃癌前期徵兆,也不需再特別追蹤。(編輯:管中維)10810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