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俄 德智庫:中俄合作「同床異夢」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8日專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抵達莫斯科,出席二戰勝利紀念活動。德國智庫最新研究指出,中俄雖深化經貿與軍事合作,實則關係不對等,且受制於地緣政治,雙方更像「同床異夢」的戰略夥伴。
總部設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聯合波蘭「東方研究中心」(OSW)、瑞典「國家中國中心」(NKK)及斯德哥爾摩「東歐研究中心」(SCEEUS),共同推出「中俄關係儀表板」(China-Russia Dashboard)研究計畫,透過互動圖表與專文解析雙邊關係。
適逢習近平訪俄,「中俄關係儀表板」首波發布3篇研究文章,聚焦經貿、軍事及地緣政治互動,供歐盟決策圈參考。
研究指出,中俄貿易雖持續成長,但結構呈現明顯不對等。OSW高級研究員魯德尼克(Filip Rudnik)分析,兩國都視合作為利多,但俄方對中方依賴明顯更深。
俄羅斯將中國視為經濟命脈,2024年石油與天然氣約占俄羅斯總收入3成,中國是主要出口市場;中國則對俄出口電信設備、機械工具及晶片製造機台等軍民兩用物資,支撐在烏俄戰爭中受制裁的俄國經濟與軍事。
相比之下,中國不僅以折扣價購買俄國能源,還藉此拓展經濟版圖,並在中美對抗情勢下增加「雙重保險」,確保供應鏈穩定。
軍事合作方面,SCEEUS分析師馮艾森(Hugo von Essen)指出,烏俄戰爭爆發後,中俄軍事合作明顯升溫。
2024年中俄兩國共舉行11次聯合軍演,創歷史新高,並首次在北極巡邏、展開海警合作。軍演多集中於黃海、東海及南海周邊,既是實戰訓練,也釋放軍事及政治訊號。
馮艾森表示,近年軍演重心轉向海空領域,反映俄國陸軍因烏俄戰爭元氣大傷。雙方同時強化國防技術合作,涵蓋潛艦、導彈及人工智慧等領域。隨著中國軍力持續壯大、俄國戰力消耗,俄對中依賴加深。
雖然2023年中國武器進口中有76%來自俄羅斯,但供貨量顯著下滑,顯示俄羅斯在中國軍力發展的重要性也正降低。
馮艾森分析,隨著中俄權力結構變化,中國未來可能利用優勢,要求俄方提供更多軍事技術、情報,甚至在台海衝突時尋求間接支援。
在國際政治層面,MERICS分析師宋高祖(Claus Soong)指出,2022年2月,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宣布「無上限夥伴關係」,此後雙邊互動頻繁,但這段「無上限」關係其實存在清晰界線,特別是當北京面臨地緣壓力時。
根據聯合國投票紀錄,烏俄戰爭爆發後,中俄在國際立場逐漸拉開距離。2018年兩國在安理會投票一致率達96%,2024年降至83%;針對烏克蘭決議,中國自2022年起多次棄權,刻意與俄方保持距離。
儘管如此,北京仍將莫斯科視為關鍵戰略夥伴,尤其在拉攏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對抗西方時,俄國角色不可或缺,西方制裁俄國的經驗也成為中國因應台海局勢的重要借鏡。
宋高祖分析,中俄合作讓俄國有餘力持續對烏作戰,也分散北約在印太的資源。但雙方關係仍是「同床異夢」:北京一方面安撫美歐、刻意與莫斯科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一旦美俄互動升溫,北京便重申與俄方緊密合作,以鞏固對俄關係,避免俄方在國際間尋求替代性合作對象。(編輯:陳慧萍)1140508
- 2025/05/08 22:00
- 2025/05/08 14:03
- 2025/05/08 09:58
- 習近平訪俄 德智庫:中俄合作「同床異夢」2025/05/08 09:04
- 2025/05/08 07:42
- 2025/05/08 0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