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3年9月
在美中科技戰加劇、中國人力成本飆升、地緣政治緊張下,人們重新檢視全球化利弊,台資企業也站上帶動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最前線,全球產業分工出現重大變化。
全球中央2023年9月

紅色供應鏈褪色 中國製造業帝國動搖

2023/9/1 10: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受地緣政治下國際供應鏈變化的影響,台資正在加速離開中國,但外移東南亞的公司也面臨挑戰。(中央社張淑伶)
受地緣政治下國際供應鏈變化的影響,台資正在加速離開中國,但外移東南亞的公司也面臨挑戰。(中央社張淑伶)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美中貿易戰、技術脫鉤、地緣政治衝突等不確定性,讓供應鏈廠商離開中國、移轉基地,連中國本土製造業供應商也跟上出走腳步。

文/李雅雯 (中央社記者)

曾是「世界工廠」的東莞,受產業鏈外移,加上手機製造量下跌,以及外貿出口減少等因素,今年上半年GDP成長率僅1.5%,不但淪為廣東全省城市倒數第一,也是全中國倒數第二名 。

東莞是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動搖的縮影,全球供應鏈重組為現在進行式。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揚,在地供應商持續觀望替代方案,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美中關係急遽惡化後,成為廠商出走中國的關鍵助力,供應鏈重新洗牌,轉往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和墨西哥等地布局。

西進30年後掰了中國 台資企業帶頭跑

台資企業可說是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幕後推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台資企業在1990年代大量揮軍前往中國,在促成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如今,在中國人力成本飆升、地緣政治緊張、疫情高壓清零等催化下,台資企業站上了帶動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最前線。

《日經亞洲》4月報導,2023年1至3月,台資企業境外直接投資有90%以上流向中國以外地區;對於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投資年增長近五倍,而對中國的投資年減率約10%。廣達、鴻海、和碩、緯創等多個台灣代工製造商轉往越南投資,這也反映了美國客戶對於中國製造風險的反感。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河內辦事處的萩原良太郎指出,2023年第一季,台資企業在越南的直接投資項目數量年增率達87%,「尤其是越南北部,已經成為蘋果產品的新生產基地」。

印刷電路板業也在發生變化,某名台灣電子業高階主管表示,目前生產中心已從中國武漢轉移到泰國,預測泰國的印刷電路板產量最終將超過中國。中國占該零組件全球產量約一半左右,在今年3、4月,蘋果供應商欣興和華通宣布赴泰國投資建廠。

美中緊張下風險攀升 中國本土企業也出走

供應鏈廠商離開中國、移轉基地,連中國本土製造業供應商也跟上出走腳步。為了服務較早遷出轉落地的企業客戶,中國本土製造業供應商也陸續轉赴他地設廠,越南崛起姿態尤其明顯,成為離開中國後候選名單第一位。

中國解除長達三年嚴苛防疫封控後,大量中國公司前往越南開設工廠。路透社3月引述越南官方數據報導,中國企業2023年的前50天就在越南投資45個新項目,成為投資最多項目的單一國家。

越南北部DEEP C工業區銷售總監索南斯(Koen Soenens)表示,他的公司與中國企業簽訂的合約數量在去年底急劇增加,「根據我們收到來自中國的詢問量,預計這一趨勢今年將會繼續下去」。

中國本土製造業供應商湧入越南,兩國複雜矛盾潛在風險卻仍存在,南海主權爭議屢屢挑起反華情緒,2014年越南反中暴動事件衝著當地中國工廠來。越南在這波供應鏈重組中獲益,不過當地基礎建設和政府官僚文化能否跟上新興進駐供應鏈廠商所需,這是另一個難題。

越南投資諮詢公司指出,中國公司在越南的投資申請往往會受到格外謹慎的審查,這也變相鼓勵透過在香港或新加坡註冊空殼公司進行投資;中國企業獲得員工簽證和工作許可的時間也更長。

世界工廠的挑戰者們:越南印度泰國墨西哥

供應鏈重新洗牌後,除了流向鄰近中國的越南外,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地也是可取代中國的製造基地候選方案。

《南華早報》4月報導,印度、孟加拉兼具土地、人口優勢。目前已在印度營運工廠的中國企業包括智慧型手機製造商Oppo和Vivo,以及汽車製造商上汽集團。孟加拉投資發展局執行主席伊斯拉姆(Md Sirazul Islam)去年6月表示,孟加拉已吸引價值7.7億美元的中國直接投資。

泰國是汽車零組件、車輛和電子產品的生產中心,SONY和夏普等跨國公司都在泰國設立工廠。彭博社4月報導,海外客戶擔心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也逐漸轉向泰國布局。

由於鄰近美國消費市場,墨西哥也正成為製造業供應商搬遷主要地點。《紐約時報》2月指出,中國企業遠赴墨西哥建廠,可替商品貼上「Made in Mexico」標籤,將產品免稅運往美國。「近岸生產」(nearshoring)趨勢影響業者的製造地選擇判斷,企業傾向將生產地轉移到離客戶更近的地方,以減少由於運輸問題或地緣政治緊張造成的風險。

中國廠商敏華家具遇到美中貿易戰、疫情期間海運價格飆漲等障礙後,決定在墨西哥北部砸3億美元興建工廠。敏華墨西哥子公司首席執行長陳朋裕說,敏華家具主要市場在美國,「我們不想失去那個市場」。為了應對關稅政策,敏華家具先前已在越南建廠,為美國市場生產產品;疫情期間航運成本的飆升再啟動設廠墨西哥的規劃。

《哈佛商業評論》建議,考慮遷廠離開中國的企業,應採用循序漸進式「中國加一」策略,維持在中國生產,也調整供應鏈遷出中國的節奏,逐步轉移投資計畫,達到分散風險效果。《金融時報》評論,中國當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中心,不過隨著技術、安全等風險威脅加劇,廠商出走中國、前往他國發展的腳步會持續邁開。

全球供應鏈更加複雜 美中脫鉤恐成假議題

不過,《經濟學人》8月一篇〈代價高又危險:為何拜登的對中策略沒效〉(Costly and dangerous: Why Biden’s Chinastrategy is not working)專文提醒,拜登政府推動對中國「去風險」,雖使美國轉從墨西哥、越南等國進口,但後者把中國商品稍加工再銷美,非但美國沒擺脫對中依賴,他國也更依賴中國。例如隨東南亞對美出口增加,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中間輸入也出現爆炸式增長。同樣受益於美國去風險化政策的墨西哥,從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在過去五年翻倍。

專文認為,自由市場的機制會不斷適應以找到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的最廉價方式。中國憑藉龐大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在許多情況下仍是最廉價的供應國。美國的新措施固然能讓自身與中國的貿易轉向,卻無法消除中國在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從而大部分的「脫鉤」只是「脫假的」(phoney)。

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發現,甚至在美國最急於從中國轉移的先進製造業領域,進軍美國市場最力的國家也都是與中國工業聯繫最密切的國家。供應鏈形式變得更複雜,但中國的主導地位並未減弱。

《經濟學人》認為,對許多較窮的國家而言,接獲中國投資和中間產品並將成品出口到美國,是一創造就業和繁榮的來源。而美國不願支持新的貿易協議,是這些國家有時認為美國是不可靠夥伴的原因之一,若要他們在美中之間選邊,美國還不見得穩操勝券。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美中角力坐收漁利 越南崛起的近憂與遠慮
172.30.1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