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圖說鹿窟事件特展 找回阿公失蹤的故事

2020/8/13 15:40(8/13 16: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3日電)1952年國民黨政府在鹿窟地區,針對中共地下黨發動大規模的鎮壓行動,人權館透過「圖說鹿窟事件特展」,找回潘世賢的阿公、鹿窟事件受難者潘炳輝失蹤的故事。

鹿窟事件的背景,與二戰後的國共內戰有密切關係。鹿窟基地是中共地下黨在當地建立的武裝基地,早期知名左傾作家呂赫若,也曾為了理想加入地下黨,並在此地與國民黨鬥爭。

當時政府發動軍警特大規模掃蕩,對於當地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除了中共地下黨員,許多不知情與被動加入的鄉民,都遭受到人權侵害。

因為牽連甚廣,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迫害記憶,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台北市大坑產業文化協會合作舉辦「2020圖說鹿窟事件特展」,由鹿窟事件受難者潘炳輝的孫子潘世賢口述,以第三代的視角,將阿公當年遭遇分析、編撰為文字,並透過南港大坑在地畫家高燈立繪製圖稿,呈現一名平凡老百姓在鹿窟事件的遭遇。

潘世賢說,阿公被捕時40多歲,即使回來後,也沒有對事情有完整陳述,僅告誡子女「不要講太多」,而潘世賢對阿公的印象:「他可以請別人抽菸,但是不能抽別人的菸,身上永遠帶著3包菸」,也記得阿公的手指甲不完整,手指頭上殘留歷史的傷痛,是歷經拷問、用刑的影響。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儘管台灣如今在民主、人權的表現上有著亮眼的成績,然而回首過去卻是有著巨大的傷痛,鹿窟事件是50年代當中影響最大的案件,對於受難者家族以及鹿窟地區都是難以想像的傷痕。

陳俊宏指出,人權館目前也保存鹿窟事件當事人李石城、陳久雄的口述記錄,從口述中可以看見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年底人權館也將與國史館合作,出版鹿窟事件史料彙編。

「2020圖說鹿窟事件特展—我阿公失蹤的故事」,即日起至11月29日,在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2樓展出,藉由展覽感受當年的歷史脈絡、時代下的動盪與辛酸,健行500公尺距離更能直接抵達鹿窟紀念碑,遠眺北市都會、憶往憑弔。(編輯:張芷瑄)10908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