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屏日曬書祭走讀東港 深入印尼船員日常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4日電)獨立書店「繫。本屋」統籌主辦屏日曬書祭,在屏東舉辦書市、走讀等活動;今年開發新文化走讀路線,帶領外界從東港港口、清真寺,到漁工聚會空間,深入印尼船員日常。
文化部獎勵辦理的屏日曬書祭,以「邊界、界限與無限」為主題,串聯屏東各獨立書店舉辦書市與走讀活動。「繫。本屋」今年與刊物「開外掛」合作,以書本作布線規劃,開發新文化走讀路線「外籍船員的日常」。
今天首場登場,由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導讀人吳庭寬,帶領20名參與者從港口出發,走過清真寺與沿路印尼商店等漁工生活空間。
導讀起始點為舊櫻花蝦拍賣場,吳庭寬告訴中央社記者,因為離船最近,漁工容易參與,是東港漁工辦大型集會場所,包含開齋節、宰牲節、印尼獨立紀念日等,甚至每5年印尼總統大選,印尼政黨還會在此地舉行造勢活動。
吳庭寬說,東港印尼社群至少2000人,港區服務漁工店家接近20家,有很多據點是同鄉會或漁工聚會所,有些以印尼人為主客群的店還是台灣本地人開設;途中也介紹清真寺與漁工組織發展歷史、漁工參與在地民俗活動震隆宮鼓陣,以及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屏東縣漁工職業工會(FOSPI-PMFU)漁船裝設Wi-Fi倡議。
沿線巧妙安排人物出場,其中一站便是等在仲介公司前、暱稱「阿公」的印尼漁工。「阿公」今年51歲,在1999年來到台灣。吳庭寬說,「阿公」從漁工一路做到考取證照擔任輪機長,他的仲介很早就去印尼西爪哇北海岸一個村落設點招募船員,如果在他故鄉看到很多人戴台灣宮廟帽子,也不要感到驚訝。
聽到「阿公」會講台語,讓參與走讀者備感親切,其中77歲洪姓屏東居民興味十足,湊近地圖看「阿公」家鄉,還親切詢問,「有沒有人說你很帥?」引發現場一陣歡笑。洪姓居民說,會參加走讀主要是因為好奇,經常看到外籍移工,卻較少讀到相關資訊,因此想了解他們文化與宗教。
另一名參加走讀的東港在地人陳郁棻說,從小居住環境旁就是漁港,小時候家人會提醒,不要走漁工常出入的路,但總覺得人有好有壞,因此想多了解他們。參加活動後改變了家人植下的觀點,「說不定現在是個開端」,以後路過清真寺也可以跟漁工打招呼。
活動結束在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據點,眾人一起享用漁工準備的印尼點心與魚湯,會長穆札卡(Achmad Mudzakir)向大家說明漁工現況。
他表示,台灣遠洋漁船外籍船員目前以印尼人為主,許多漁工在航行數月甚至長達2年返港後,分享在海上無法與家人聯繫經驗。常見的有遭欠薪無法即時查證;在海上生病、受傷,無法聯絡外界導致喪命;也有人重拾聯繫管道才發現配偶另結新歡。
穆札卡認為,提供通訊設備是人道需求,他們參考日本、韓國等國作法,發現多數已普遍設置Wi-Fi,台灣近年在民間團體倡議下,目前已有約4成漁船配備Wi-Fi,然而大多數船上仍缺乏明確制度,導致設備經常由船長管控,部分漁工難以獲得密碼,形同無法使用,因此需要督促台灣政府,希望多關照遠洋漁船漁工。(編輯:陳政偉)11405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