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土綠網 助里山動物回娘家

2018/5/1 16:18(5/1 19:4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欣穎台北1日電)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西寶新心向榮有機農場,有很不一樣的農村風景,在這裡,農民與野生動物不僅和平共處,連農作物都彼此分享。

「其實我們現在那個心境已經調整過來了啦,並不是這些野生動物跑來我們的園區裡面,」農田主人張榮城說:「這個整個大環境,就是牠們的家,牠來這裡吃東西,就等於牠在開冰箱一樣啊!」

不過幾年的光景,西寶部落從一個人類與動物對峙的戰場,搖身一變成為農村再造的典範,張榮城告訴中央社,以往部落居民,不僅會獵殺山羌、山豬,農田也噴灑大量農藥,「晚上巡田靜悄悄,一點動物的聲音都沒有,覺得很寂寞」。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2010年,才有顯著的改善。農委會林務局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將2009年共同規劃的「綠色保育標章」制度,導入西寶部落,輔導包含張榮城在內的6戶農友,從慣行農法轉型到環境友善農作。

在綠保制度下,農民們必須優先考量農耕過程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並減少會傷害生物的農法。符合規範的農民,可以取得標章,也會獲得農產品通路和售價的保障。

這些規範包括禁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最終農產品不得檢出農藥殘留;以及營造農地生態多樣性,提供保育動物覓食、繁殖、育雛的環境。

與慈心合作協助農友轉型的生態觀察家林青峰說,一開始要改變村民們的想法並不容易,好在部落結構單純,一一溝通後,原有的捕獵陷阱撤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的自動相機,捕捉野生動物的行蹤。

「村民看到母山羌帶著小山羌的影像,是會感動的,」林青峰告訴中央社。「他們過去通常看到野生動物的時候,都是已經死去的樣子。」

也因此,張榮城放棄了過去14年所採用的慣行農法,如今兩甲地所生產的高麗菜、番茄等作物,他也樂意分享給猴子、山羌和山豬,並自己學著架設相機,一旦拍到牠們大快朵頤的樣子,還特別有成就感。

用不同的角度實踐有機農業

慈心計畫主持人陳榮宗說,綠保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使農產品通過有機認證,而是專注於生產過程,從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出發,「用不同的角度實踐有機農業。」

這項計畫目前已經在全台輔導200多戶農場轉型,由於轉作初期,農產量平均會減少一半以上,相關單位除了協助農友市場後端行銷,也邀請專家導入先進耕作技術,包含利用生物防治取代農藥,農委會同時對朝有機轉型的農友提供農地每年每公頃生態獎勵3萬元。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有了這些民間與政府合作的基礎,下一步是推行全國性的「國土綠網」,從今年起至2021年,以30億元的經費推行初步計畫。

林華慶解釋,國土綠網的概念是以中央山脈為軸心,向四周淺山、平原、河川及海洋擴充,打破原本孤立的高山自然保護區,打造遍佈全台的生態網絡。

「中央山脈保育軸有點像是一個被包圍的孤島,就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來講不夠完整,功能也會打折扣,」他說,民眾多半認為深山裡的自然保護區足以庇護大多數的珍稀生物,然而台灣有高達65%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通稱「里山」的淺山、平原地區。

林華慶說,因為各類型的土地開發,許多里山動物,例如石虎、草鴞等,被迫侷限在零碎分佈的棲地,使族群間產生隔離,更缺乏安全穩定的食物來源,不利繁衍,甚至可能逐漸絕跡,因此破碎的里山生態網絡亟需縫補。

林華慶說,國土綠網計畫結合國際間行之有年的「里山倡議」,於淺山周邊聚落與生態熱點農業區推動友善生產;同時跨部會合作,設置公路間的動物通道以減低路殺;以及推動濕地及海岸的生態造林等。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

「里山倡議」是日本於2010年舉辦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時所提出,意指高山與平原間,由森林、社區與農業生態系構成的地景,倡導以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以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

包含林務局和慈心在內,台灣有9個組織,是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的會員,而台灣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制度及國土綠網的過程,也被IPSI列入國際案例。

案例中,台南官田的菱角田轉型為環境友善契作,最受國際肯定。菱角田原本是水雉的重要棲地,然而農民為了減少鳥害,由插秧改為以摻入農藥的種苗直接播種,造成水雉誤食而亡。

經過輔導,政府補助農民以插秧取代直接播種,同時於2009年引進綠保制度,果然大有成效。IPSI指出,當年水雉數量原本約275隻,至2016年已增長到1,272隻,同時有25戶農民,計40公頃的菱角田,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列。

林華慶說,隨著國土綠網逐漸擴充,林務局也思索如何與其他部門合作。今年植樹節,林務局和交通部公路總局合力在花蓮台9線新大富橋下,推出綠網的第一個生態廊道,他們更改橋體設計,在嘉農溪兩岸營造出可供動物,如山羊、蛙類等可以通過的區間,並種植茄苳、烏桕、光蠟樹、苦楝等原生植物,豐富當地植被。

公路總局第四工程處花蓮工務段段長沈清瑞告訴中央社,橋樑長度從原本85公尺增加到470公尺,製造兩岸陸地上額外的高架路段,而這個類似函洞的空間,便得以牽起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生態系,並減少動物遷徙過程中,遭到路殺的可能行。

建立起一個動物和人類互利共榮的環境需要長時間的磨合,但是無論是參與政府專案或自發性友善環境的農民,都覺得過程不僅回到農業的本質,也創造了不同的經濟價值。

友善生態 人更快樂

「很多人不在乎野生動物的生存問題,只在乎自己農產品的產能,犧牲野生動物的環境,其實生態與產品的價值也是息息相關的,」花蓮自然有虫米農場主人康明義說。

對張榮城而言,實行生態友善農業有個最單純不過的好處:讓他變成一個更快樂的人。

他說,有個冬天晚上,巡田時恰巧碰上一隻山羊,四目相對的結果是山羊落荒而逃,而張榮城忘不了的是山羊清脆而飛快的蹄聲。

他說:「你能想像我的田裡有山羊可以這樣跑嗎?那個景象,真的是超爽快的啦!」(編輯:黃礦春)10705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