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治療乳癌不孤單 「學姊們」出書伴勇闖抗癌路

2021/5/6 17:53(5/6 19:1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6日電)38歲的凱西去年乳癌復發,治療的副作用讓她連走路都痛、刷牙嘴裡全是血,慢慢摸索才找出緩解副作用的方法。病友團體將48名乳癌「學姊」的治療經驗集結成冊,伴癌友勇敢抗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全台有1萬4217名女性新確診為乳癌,高居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

乳癌治療權威、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今天表示,受到篩檢普及、生活習慣、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影響,台灣乳癌患者以年輕族群居多,40歲以下比美國多2倍、35歲以下高4.5倍,所幸醫療愈來愈進步,患者不再需要在生育和治療之間二選一。

「罹患乳癌,如同被迫參加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病友潘怡伶說,她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她新婚不久,從未想過癌症會找上自己,確診後除了害怕,面對醫療費用、藥物和營養品的選擇,甚至未來能否生育等問題都感到茫然。

親身走了一遭抗癌之旅,潘怡伶發現台灣原來有這麼多和她一樣的年輕乳癌患者,而且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因此她創立台灣年輕乳癌病友社群「花漾女孩Gogogo 」以及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潘怡伶說,癌友們確診罹癌當下,經常還處於震驚情緒中,就得同時面對治療及網路上大量的訊息,根本不知該從何準備起。

過去一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針對48名乳癌病友深度訪談,發現治療副作用是癌友治療過程中感到最未知、最恐懼的主因之一。外人常認為癌症治療就是掉髮,實際上,癌症治療副作用百百種,包括口腔黏膜炎、手足症候群、過敏、指甲出血等,但年輕癌友常誤以為副作用是抗癌的必經之路,不知如何緩解也不向醫護團隊求助,默默忍受。

今年38歲的乳癌患者凱西,34歲時第一次確診乳癌1期,去年因乳癌復發、轉移到肝臟,意外成為「跳級生」,她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坦言:「第一次感到自己離死亡這麼近。」治療前,醫師雖告知化療可能導致掉髮、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但沒經歷過根本難以想像手足症候群是什麼。

縱使未來是一片未知,凱西仍踏上抗癌之旅。為了預防手足症候群,她吃盡苦頭,即便在寒流來襲的日子,還是要照三餐冰敷、戴冰帽、冰手套,洗澡只能洗溫水澡,連熱茶、火鍋都不能吃。當時的她,就像在只有攝氏10度的室外,穿著短袖、短褲,冷到全身發抖,無奈最後還是發生了,手腳腫到每走一步路都痛到不行,連礦泉水的瓶蓋都扭不開。

除了手足症候群,口腔黏膜炎也令她相當痛苦,不僅吃東西都會痛,刷牙時泡泡全是染了血粉紅色,後來她才知道攝取正確的營養補充品能有效緩解症狀、幫助身體加速修復,漸漸摸索出對抗副作用的方法。

潘怡伶說,最新推出的「乳癌旅行手札」電子版(https://reurl.cc/qmEr7q)是以旅程的方式,一步步介紹財務規劃、藥物選擇、副作用因應、生育保存計畫、親友溝通守則等,希望透過「學姊們」的經驗分享,讓癌友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編輯:管中維)11005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