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設生態浮島促進環境多樣 歐亞水獺登島進食

(中央社記者吳玟嶸金門7日電)金門綠能生態教育園區設置生態浮島,有歐亞水獺持續登島,金門野保協會理事袁守立說,浮島雖有成效,但屬生態補償措施,各項工程仍應考量必要性,或採生態工法與友善設計等。
金門青嶼的綠能生態教育園區是歐亞水獺出沒地之一,為增加當地環境多樣性,2023年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理事袁守立提議,再生魚坊團隊在園區生態池中放置2座生態浮島。
去年底紅外線自動相機觀測到有水獺登上生態浮島,且水獺近日也持續登上浮島進食、休息。
再生魚坊負責人陳光耀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綠能生態教育園區周邊水系較多,且生態池中有魚類可供水獺補食,所以水獺會在周邊出沒,「但這個生態園區畢竟是人工打造,環境比較單一」,所以設置生態浮島增加環境多樣性,也讓水獺能夠有休息、進食空間。
陳光耀說,浮島設置時取用岸邊土壤,其中含有水生植物種子,讓浮島上植栽符合當地生態,較能吸引水獺登島,「水獺是敏感小心的物種,所以觀察生態浮島許久才願意使用。」
袁守立受訪表示,當工程可能破壞當地環境時,通常會進行生態補償措施,減緩對環境衝擊,而水利工程改變河川、池塘等野生動物棲地,在人工打造蓄水池中,設置人工島或生態浮島,能讓水鳥、水獺等動物能夠有暫時休息場所。
袁守立指出,「我們觀察到水獺在2024年底第1次登島後,後續還願意在浮島上休息、進食,代表生態浮島設置是有成效的。」但生態補償措施是最後手段,仍應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對環境造成破壞。
他說,當工程無法避免時也能夠採行生態工法以及各項生態友善設施,以減少人工構造物介入等,否則即便水獺離開後重新再回來也無法找到棲身場所,長久下來對金門地區歐亞水獺族群存續極為不利。(編輯:陳清芳)11405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