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馬克宏棄台爭議言論遭砲轟 凸顯台灣重要性成國際共識

2023/4/14 08:50(4/16 18: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左)6日在北京以軍禮歡迎法國總統馬克宏(前右)到訪。(路透社)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左)6日在北京以軍禮歡迎法國總統馬克宏(前右)到訪。(路透社)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特稿)法國總統馬克宏完成一塌糊塗的訪中之旅後,回程在專訪中的「台海衝突無關歐洲、不做美國附庸」等言論引起盟友怒火。台灣議題再受熱議,更意外催化國際對台好感,顯示台灣重要性已成全球共識。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9日結束在中國的3天國是訪問行程。馬克宏不僅未能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敦促俄羅斯停火,也未能傳達歐盟團結訊息,最後更淪為法商業務代表,被學者諷為「北京朝聖之旅空手而歸」、「外交失敗」。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指出,「馬克宏毫無疑問以為自己能改變局勢,但在企圖勸退俄羅斯總統蒲亭入侵烏克蘭後,這是國際舞台上的第2次失敗,形象損失慘重」。

戰略模糊也對國際形象帶來傷害,朱利安批評馬克宏「第三路線」策略缺乏清晰度,對俄國、中國獨裁時而批評、時而親暱,令人霧裡看花,戰略可信度大打折扣。

而馬克宏絕口不提台海議題的立場,也為人詬病。議員、學者都在行前呼籲馬克宏向習近平重申台海穩定重要性,表示台灣議題才是關鍵,但馬克宏卻「裝聾作啞」,被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托蘭(André Gattolin)痛批馬克宏是「雙腳落入北京陷阱裡」。

就在各方以為這趟毫無結果的訪中之旅將劃下句點時,馬克宏在回國專機的訪問卻將台灣議題再次推向國際舞台,而馬克宏則成為全球眾矢之的。

他說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不應成美國附庸。「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法國總統馬克宏(後右)6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左)。(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後右)6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左)。(路透社)

馬克宏自認「代表歐洲」,無視台海穩定,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又對中國順從迎合的言論引起國際輿論譁然,遭各國政治人物、學者、記者譴責,認為他沒資格做歐洲領袖。

馬克宏不斷強調的「第三路線」其實大有淵源,也是直到今日都被法國奉為外交圭臬的「戴高樂主義」。當時戴高樂將軍不與美、蘇兩陣營為伍,欲開創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更在1964年搶先全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歐洲戰略自主在法國倡議下,已成歐盟準則。推廣歐洲主權沒有錯,但為何這番「棄台論」會引發如此激烈反應,導致全球盟友不滿?主要包含許多原因:

一是分化歐盟內部與跨大西洋團結,馬克宏強調不做美國附庸,然而美國在眼下俄烏戰爭中大力軍援烏克蘭,提供歐洲安全保護,甚至遠超於不斷喊話的法國。

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俄國鄰近的中東歐感受最深,因此也在馬克宏失言後首先發難,批評馬克宏破壞歐、美結盟,甚至可能置烏克蘭於危險之中。

中東歐大聲疾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必須團結一致,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和美國的同盟是絕對的基石」;許多人甚至分析,沒有美國,烏克蘭恐怕已經落入俄羅斯之手。

言論也差一點引發歐美摩擦。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質疑雙方關係是否要重新調整,表示若歐洲不願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站,則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國。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告訴星期日報(JDD),這番話無疑在法國盟友間製造「不必要的質疑,這在需要展現統一陣線的時刻絕非好事」。

所幸美國白宮出面緩頰,表示美法互信、關係良好。而法國政府也趕緊滅火,稱法國在美、中之間從不保持「等距關係」(équidistance),法美享有共同價值。

破壞威懾中國力量,危害台海穩定,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 多國國會議員為因應中國變局於2020年6月4日成立
  • 包括美、歐、英、日、澳等多國超過百位國會議員加入
  • 關注中國重要相關議題,如中共與解放軍動態、維族、西藏、香港與台海等
看更多
關閉
」(IPAC)國會議員連署譴責馬克宏,「在北京增強中國南海軍事演習,並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現持續支持之際,是對台灣送出漠視訊號的最糟時機」。

不僅是美國與歐洲盟友,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面臨中國威脅國家的抗衡努力,也都可能被自認代表歐洲的馬克宏影響。

圖為馬克宏7日訪中行程抵廣州中山大學與學生會面。(路透社)
圖為馬克宏7日訪中行程抵廣州中山大學與學生會面。(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也評論,「沒人想要台灣危機,但要避免,就需要可信的威嚇力…他無用的評論將破壞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的威懾」;紐約時報則認為法國外交破壞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

德國中間偏右國會議員呂特根(Norbert Rottgen)說,「若我們告訴習近平和蒲亭這種人說他們的侵略不關我的事,衝突就更可能發生。這不是勸阻的方式,反而是引誘,因此馬克宏的發言非常不負責任」。

此外,馬克宏說台海危機來自於「美國的節奏與中國的過度反應」,暗指美國是造成緊張升級的主因。

博達安等人強調,這是「分析錯誤」,須看清中國才是問題所在。同屬執政復興黨(Renaissance)、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Eric Bothorel)便強調,台灣有事,歐洲有事,「唯一該為威脅(台海)現況負責的,是中國」。

維持台海穩定的方法,是威嚇習近平不得片面以武力改變現況,然而專家擔心,馬克宏的言論會讓中國以為若危機爆發,歐洲將維持中立、袖手旁觀,將削弱對中嚇阻,非常危險。

馬克宏「棄台」風波引發國際撻伐,不僅歐、美盟友批評,法國國際形象也令人質疑,迫使馬克宏在荷蘭訪問時還召開記者會澄清,「支持維持台灣現狀,對台海立場未變」。

然而,「多虧」馬克宏失言,國際輿論再次關注台灣議題,並逐漸形成共識:台灣有事,全球都將面臨衝擊;守護台海,民主陣線人人有責。

博多黑就向中央社直言,「若台灣真的出現衝突,那也會是我們的事。沒有比台灣情勢惡化更糟的…這會為全球帶來極度嚴重的後果,法國毫無疑問也包含在內」。

危機成轉機。如駐法代表吳志中所說:「所有輿論一面倒都在支持台灣,台灣從來沒有獲得如此強大的曝光度與支持。」

如費加洛報(Le Figaro)12日報導的「為何不能忽視台灣」一文,法國媒體都藉機分析台灣的重要性。

首先,便是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地位。主流媒體一再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若台灣落於北京之手,意味著透過骨牌效應,西方影響力將在全球經濟之肺消失」。

若美國與盟友放任台灣被共軍入侵,「他們也將失去整個亞太地區盟友的信賴,從韓國、印尼到新加坡,整區將重回中國影響力之下」。

即使是支持歐中經貿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都認為,歐盟可以讓習近平知道,武力攻台將帶來中國重要市場歐盟的經濟報復制裁,並重申,「我們在台灣有重大利益」。

再者則是台灣代表的自由民主價值已人盡皆知。對許多分析師而言,台灣的存在,象徵民主對抗威權的希望。

重點週刊(Le Point)更指出,馬克宏的言論與歐洲存在的價值—人權—相反。「說台灣不是戰略要務不是有違道德,而是歐盟抱負,或者也是存在目的、計畫、中心思想、運作與理論意義的根本大轉變」。

歐洲議會最大黨團人民黨(EPP)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直指核心:「任何捍衛自由和民主的人,都不是跟隨者」。

法新社前總編輯暨前北京特派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就向中央社表示,馬克宏的政治錯誤意外地帶來好結果:「其喚醒了某些人對台灣的好感。與馬克宏一開始的目的大相徑庭,現在我們談論越來越多台灣了,為此我向馬克宏道謝。」(編輯:張芷瑄)11204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德國外委會主席:馬克宏將為台海爭議言論付出代價
172.30.14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