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海洋科研里程碑 中山大學MIT迷你潛艇自控航行

2022/12/15 13:14(12/15 23: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實際載人下水。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實際載人下水。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高雄15日電)台灣第一艘自製迷你潛艇今天在台船港灣實際載人下水,中山大學並發表小琉球實海測試成果,成功讓人員入艙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為台灣海洋科學研究新里程碑。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今天在台灣國際造船港灣發表,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親自入艙下水,由王兆璋在艙內駕駛,在港灣演示水下行駛。

鄭英耀上岸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這艘水下有人載具是多個單位共同努力完成,「在水下聽到氣泡聲,非常激動,這是不可思議的成功之旅。」

鄭英耀說,中山大學MIT海下無人載具已經可以到達約海下3000公尺,再耗時約5年研發有人載具,突破維生系統技術,讓人能在海下生存,是台灣海洋科學研究歷史性的一大步。

王兆璋說明,很多海下狀況比想像中差,但需潛水才能看到,潛艇就是國家環境治理重要工具。目前可以搭載2人下水、潛到50公尺深,未來盼能調整到搭載3人下水、潛到500公尺深,對離岸風電、珊瑚礁觀測等台灣海域調查就綽綽有餘。

王兆璋更希望讓技術走向商業化,讓台灣在佔全球半導體產業2/3的「海洋科技產品」上也有立足之地。

中山大學研發長王朝欽表示,今年6月團隊已於台船內海碼頭完成第一次雙人維生系統測試,水下歷時1小時31分;8月再至小琉球進行實海測試,首日先在無人入艙的情況下由潛水員通過安全測試,翌日再由工程師及科學家入艙下水。

實測當天,載具先由船隻拖曳至預定實驗海域,由潛水員在艙外測試定深、定點、上下、左右旋轉等操作,再由艙內駕駛進行潛艇內操控系統測試,最終寫下人員入艙歷時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的新紀錄。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長陳信宏說,身為指揮官,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安全第一優先,工程師入艙階段,因外海實測安全風險遠高於港灣環境,其實壓力很大,只能以謹慎態度執行任務,交給艙內控制的目標順利達成,才終於放下內心大石,相當感動。

中山大學指出,水下載具中心預計明年4月再次實海測試,挑戰更深海域、更長航行時間,為這艘「第零代MIT潛艇」退役做準備,同時籌備研發下一代潛艇。

今天的發表會上,有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出席觀禮,國防大學中信造船集團、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合作單位也派員參加。(編輯:陳清芳)1111215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實際載人下水,先由潛水員在艙外駕駛,隨後由艙內進行駕駛,展示水下自控航行。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實際載人下水,先由潛水員在艙外駕駛,隨後由艙內進行駕駛,展示水下自控航行。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舉行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2)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2)親自入艙下水。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國立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為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15日在台船港灣舉行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2)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2)親自入艙下水。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攝 111年12月15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