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蜜蜂與遠雷就沒有《spring》 恩田陸映演紙上芭蕾【專訪】

文:黃淑芳
「若不是寫了《蜜蜂與遠雷》,《spring》大概也不會誕生。」日本知名作家恩田陸繼描繪鋼琴大賽、暢銷到改編成電影的小說《蜜蜂與遠雷》之後,再度推出挑戰文字可能性的新作《spring》。這一次,她用文字幻化天才芭蕾舞者、編舞家的動作與靈魂,塑造「讓世界戰慄」的主角萬春,也是恩田陸寫作30多年來最讓她心動的角色。
生於仙台,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恩田陸,有「懷舊的魔術師」「被故事之神眷顧的小女兒」等稱號,曾獲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山本周五郎獎、直木賞,兩度獲得本屋大賞第一名;作品涵蓋科幻、懸疑、恐怖等多種類型,是日本少數同時具備文學性與市場性的小說家。
把古典音樂化為文字的《蜜蜂與遠雷》當年同時拿下直木賞和本屋大賞第一名,連載過程中,編輯給恩田陸出了新考題:要不要寫芭蕾小說?
用文字傳達芭蕾的姿態、意涵、戲劇性、肢體張力,到底可不可能?《spring》以傾倒眾生的天才少年萬春為主角,以同名單字spring的4個不同動詞字義為篇名,用4個不同視角描繪受到芭蕾之神眷顧的少年行住坐臥,前後歷時10年完成,2024年在日本出版後大受好評。恩田陸不但寫出充滿影像感的紙上電影,還在故事裡編了多支驚人的原創舞碼。
出版中文版的圓神出版社為了重現日文原著在紙頁邊緣翩翩起舞的翻頁動畫,邀請台灣插畫家林韋達繪製4套動畫舞步,經恩田陸審核後,成為台灣版紙本書專屬的彩蛋。
對天才充滿好奇的恩田陸,一次又一次地寫著不同領域的藝術天才。深受故事之神眷顧的她,也是小說天才。她透過《spring》揭露自己的寫作心得:除了不斷掙扎、永遠全力以赴外,沒有別的精進之道。請跟著中央社的書面專訪,一探天才小說家的天才探索。
沒有《蜜蜂與遠雷》就沒有《spring》
Q:繼《蜜蜂與遠雷》之後,您又選擇了另一種藝術為小說主題,用文字來傳達音樂,與用文字來表現芭蕾舞都不容易。能否談談您對芭蕾的興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何決定以芭蕾為主題?有沒有什麼環節原先不在設定裡,而是您在取材過程發現,決定無論如何一定想要寫進來的?
A:我從以前就對音樂劇或稱為現代舞的舞蹈類型感興趣。不過真正開始認真觀賞芭蕾舞是因為編輯問我:「要不要寫一部芭蕾小說?」(當時我正在連載《蜜蜂與遠雷》)。
我是個懶人,自知如果不提高創作的門檻就不會努力,所以才興起下一部作品想用文字讓舞蹈可視化的念頭。特別是我對編舞師很感興趣,不只想描寫跳舞的畫面,也想呈現創作的過程。
Q:想到芭蕾,很多人腦海浮現的第一印象是穿著蓬蓬紗裙的女角(很多台灣讀者都是看日本芭蕾漫畫長大的),您選擇以男性舞者、編舞師為主角的考量是什麼呢?有參考的人物原型嗎?
A:說到芭蕾舞,我想到的也是蓬蓬裙,再加上從小看芭蕾漫畫長大,不免有「在競爭對手的芭蕾舞鞋偷放圖釘」這種勾心鬥角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刻意選擇相對冷門的男舞者當主角。雖然沒有特定參考哪個人物,但我最早是向Noism新潟的藝術總監兼編舞師金森穰先生取經,或許是因為這樣也說不定。
Q:《spring》和《蜜蜂與遠雷》都是構思時間超過10年,寫作時間也很長的作品。推算起來,兩部作品在年序上應該有重疊,音樂在《spring》也很重要,兩個故事、角色之間是否有表面上看不到,在作者心裡互相牽動的關聯呢?
A:若不是寫了《蜜蜂與遠雷》,《spring》大概也不會誕生。我透過《蜜蜂與遠雷》挑戰描寫音樂的極限,這讓我以為自己或許也能用文字描寫芭蕾。我在撰寫《蜜蜂與遠雷》期間聽了大量的音樂,對我在構思《spring》的編舞作品時也很有幫助。

Q:相對於《蜜蜂與遠雷》以鋼琴大賽為主線、時序明確的布局,《spring》以4個章節、4個敘事視角來描繪主角其人其事,沒有明顯的時間軸線,沒有戲劇化的情節,聚焦在謎樣主角,以及他對舞蹈、對創作的探索與信念。您在設計這個結構時,心中設想的讀者的樣貌是什麼樣的?能否與我們分享這本書出版以來,收到讓您覺得最開心或者最感動的讀者feedback?
A:《spring》想描寫的並不是主角的成長,而是芭蕾舞本身,因此採用這樣的敘事結構。我希望除了站在舞者的角度,讀者也能對其他人的立場產生共鳴。我很高興能收到讀者說「我沒看過芭蕾舞,卻彷彿在書中看到了跳舞的樣子」或「我想去看芭蕾舞了」的感想,甚至有舞者說「我想跳這部作品」,令我非常感動。
Q:這部小說的4個篇章名稱運用了spring的不同字義,又扣合主角的名字,設計非常巧妙。您是先決定人名、篇名,再發展故事的嗎?
A:我是個不先決定章節就寫不出來的人,所以每次都會先從標題開始構思。這次的書名是《spring》,由此為主角取名為「萬春」。再以四季為意象分成4章,spring一詞有多重含義,加上是以芭蕾為主題,所以篇章名也都用上了動詞。

天才與天才身邊的才能
Q:《spring》有不少古典芭蕾經典作品的引述,也提到很多電影、文學、音樂、戲劇,讓人對您的「守備範圍」之廣印象深刻。萬春的編舞作品完全源自您的創作,您最希望看到哪一支舞實際在您面前映演?
A:我都想看,尤其是〈KA・NON〉和〈五重奏〉、〈三橘愛〉。
Q:有人把《巧克力波斯菊》、《蜜蜂與遠雷》,和這本新作《spring》形容為您的「天才三部曲」。您認同這樣的歸類嗎?您不斷書寫「天才」的主題,這題主題吸引您持續探索的理由或者魅力是什麼呢?
A:我確實對所謂的天才與才能非常著迷。有時候,一位天才的橫空出世將徹底改變周圍的景色。我想描寫那種被改變的風景。
另一方面,天才身邊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維度的才能,像是教導別人的才能、支持別人的才能、能夠評價或批評別人的才能,這也非常有意思。從小我就對排球的舉球員、棒球的球探、編曲家等非常感興趣。不只天才本人,這些不起眼的天才也很吸引我。
Q:讀著讀著覺得《spring》的核心不是天才舞者/編舞師的技藝,而是創作者如何面對、如何看待藝術的本質。您在第三章寫七瀨的心情:
「名為『風格』的自我模仿⋯⋯為了永遠保持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創意,必須不斷進步、深入探索才行。」「總是全神貫注地面對眼前的工作,氣喘如牛地與眼前的工作纏鬥。我剛才完成的作品是什麼玩意兒?我到底在做什麼?世人能接受嗎?後人會怎麼評價我?」「簡單一句話就是:別回頭看已經完成的工作。」
這是否也是您創作30年來的心得,您給後輩的心理建設?
A:是的,《spring》融入了許多我對創作與藝術的看法。尤其是七瀨的台詞,或許也帶入了我個人的主觀意見。我認為除了不斷掙扎、永遠全力以赴外,沒有別的精進之道。年輕時,我以為寫得夠久,或許就能建立一套方法,但我現在知道沒有那回事了。
Q:您以驚人的文字駕馭了難以文字化的音樂、舞蹈主題,讓讀者透過小說在腦海中構築舞台演出,請問您接下來有什麼創作計畫,打算再挑戰不同的藝術主題嗎?
A:總之,我的目標是今後也要繼續寫自己沒寫過的題材、拓展創作的領域。目前暫時沒有打算再寫以藝術為主題的作品(不過會寫《巧克力波斯菊》的續集),我想挑戰那種時間軸很長、最後還得附上年表的小說。(編輯:張珈爾)1140509

- 作者|恩田陸
- 譯者|緋華璃
- 出版社|圓神
- 出版日期|2025/05/01
- 沒有蜜蜂與遠雷就沒有《spring》 恩田陸映演紙上芭蕾【專訪】2025/05/09 08:59
- 2025/04/17 13:42
- 2025/02/13 19: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