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專家談救經濟:趕緊彌補民間收入 非投資基建

2024/1/19 11:11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19日電)中國經濟學家張軍日前主張,中國經濟當前最迫切的是彌補疫情3年損失收入的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家庭,不是一味在基建投資上花錢。而「促消費」不應誘導家庭更多地消費,而是動腦筋如何讓家庭在短期內增加收入。

澎湃新聞報導,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的張軍日前受訪時指出,3年的COVID-19疫情對中國實體經濟衝擊很大,使目前經濟整體下行的壓力比較大,導致市場缺乏信心或信心不足。因此,對中國政府來說,當前最迫切的還是要做好疫後經濟恢復工作,盡快走出3年疫情的陰影。

張軍指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疫情衝擊的最大受害者,它們創造了中國90%以上的就業。但這3年,它們失去了太多,不僅沒有賺到錢,先前的投入大部分成本都無法收回,損失慘重。中國政府當下最需要考慮的是,怎麼樣能讓疫情對它們造成的直接衝擊,更好地得到彌補,並幫助它們恢復元氣。

他主張,中國政府應推出針對性政策,更好地彌補在這3年來損失收入的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家庭,「政府一定要在這方面多花錢,這個時候不必再想著更多投資的事」。哪怕透過發行特別國債到市場上募資也可以。中國公債占GDP的比重相對仍較低,「空間還是有的,要用好這個空間,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至於「促消費」政策,張軍認為,政策的出發點不應是如何誘導更多家庭去消費,而是要動腦筋「怎麼樣把補助給到更需要的家庭」,增加家庭的實際收入。長期來說,中國需要從過去「建設主導」的財政體制,逐步轉變到「福利主導」的財政體制。

張軍直言,納稅人的錢,要更多地花到家庭收入上,而不是一味花在基建投資上。「我們每年的投資大多了,浪費很大,減少投資對中國經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對於疫情後出現的部分產業外遷現象,張軍指出,一些加工出口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幫跨國公司代工的企業,轉移到更便宜的和給予更多優惠政策的目的地,是正常現象。

張軍認為,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區段轉移出去後,外企反而會加強從中國進口更多的中間品和零部件,甚至機器設備也會從中國進口,長遠來看不是壞事。中國要實現產業升級,不可能長期擁有那麼多的低端產業。走出去是必然的。(編輯:曹宇帆)11301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