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王仲堃個展登台北當代藝術館 體驗風與聲音

2023/1/1 18:52(1/1 20: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藝術家王仲堃近年透過機械裝置,專注探索人們於日常容易忽略的風與聲音,個展「流.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展出以「風」為關鍵的新作。圖為展出作品之一「場」。(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傳真  112年1月1日
藝術家王仲堃近年透過機械裝置,專注探索人們於日常容易忽略的風與聲音,個展「流.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展出以「風」為關鍵的新作。圖為展出作品之一「場」。(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傳真 112年1月1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日電)風與聲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卻無所不在。藝術家王仲堃近年透過機械裝置,專注探索人們於日常容易忽略的風與聲音,個展「流.感」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展出以「風」為關鍵的新作。

台北當代藝術館發布新聞稿表示,「流.感」展名命題延續王仲堃以風與聲音機械裝置的探尋,語意也呼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的現況。此次展出創作以風為動態關鍵,挑戰物理機械與難以預期的氣流之間的微妙平衡,並讓人在體驗中觸發視覺與聽覺的感知。

王仲堃1982年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科技藝術研究所。

步入展間看見的首件平衡雕塑作品「風的姿態」,創作概念源自王仲堃兒時製作風箏並學習駕馭風力的經驗,作品以12張纖薄的棉紙水平式懸掛於天花板上,棉紙會被人潮或空氣氣流而擾動,並呈現輕盈飛舞的模樣。球型裝置作品「体」的結構源自由20面體組成的病毒形狀,裝置表面豎立數個可感測風流的金屬軸。

台北當代藝術館表示,王仲堃試圖讓場域內的氣流可視化、可聆聽,並隨著觀者移動行徑掀動的氣流步伐,觸發作品發出電子聲響與閃爍燈光。

人們觀看天氣預報時,可以看見風透過密集排列的箭頭符號視覺化,這啟發王仲堃創作作品「場」。展間內佈滿百餘支立桿裝置,立桿上的扇葉與懸置的鐘槌將隨風轉向,敲響出鈴聲,並釋放微光,營造視覺與聽覺雙重的感官體驗。

「流.感-王仲堃個展」即日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展出至3月5日。(編輯:唐聲揚)11201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