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塑膠吸管替代材質多樣化 考驗多元回收制度

2019/9/16 15:35(9/16 17:0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6日電)限用塑膠吸管政策上路後,許多替代用材質紛紛出籠,也衍生回收問題,學者認為,多元材質就必須以多元的回收制度;塑膠中心強調,只要一次性使用都不環保,「要物盡其用」。

環保署5月8日公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規範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對象約8000家,內用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

隨著政策上路,愈來愈多業者開發出不同類型的替代用品,多以可重覆使用、生物可分解等訴求,雖然百花齊放,但卻衍生出另外的回收問題。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教授白子易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不同的質材就不適用同一種回收再處理的方式,因此像現在多元材質就必須以多元的回收制度來因應。

白子易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現在塑膠吸管一年差不多30億支,可以先從塑膠吸管開始,未來再往塑膠袋邁進,規劃回收系統;任何丟棄的東西,都能變成下一段的資源,如果能把處理的管道做好,相對未來回收就有利基。

白子易認為,以前沒考慮後續的環境成本,不過慢慢的民眾也有看到這點,可能從使用習慣著手、改變;現在替代材質百花齊放,政府的立場很難強制規定什麼材質該用、什麼不該用,所以最後應該會回歸到市場機制、成本,看什麼最符合效益。

前環保署副署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告訴中央社記者,若紙吸管要回收,一樣面臨到塑膠吸管面臨的各種問題,譬如與容器相連,分離成本高,或可能為複合材質,難再利用;PLA(生物可分解)吸管需純化回收後再利用等工業製程,都有處理的議題。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經理許祥瑞接受中央社記者問時,先從皮包中拿出一個折成方形、略帶泛黃的便利商店塑膠袋,表示「這個塑膠袋已經用3年,你覺得它不環保嗎?」

許祥瑞指出,若以製程中碳排放量來看,比較相同容積大小的塑膠袋、紙袋、不織布袋和棉布袋,紙袋是塑膠袋的3倍,不織布袋是塑膠袋的11倍,棉布袋更是塑膠袋的131倍,若以排碳量為基礎,「塑膠袋(重覆使用)是最環保的」。

許祥瑞進一步解釋,若再加上清洗、攜帶便利等使用習慣一起比較,塑膠袋都優於其他材質;如果要重新定義,他認為「只要是一次性的都不環保,要物盡其用」。

他說,台灣在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和法規都十分完整,所以問題在市場是否願意投入;台灣有很多塑膠回收再製的成品,但塑膠吸管,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建立回收機制,考量因素仍然是成本太高,不然塑膠吸管的PP材質其實再利用的用途很多。

許祥瑞認為,當然PLA吸管還是有它的意義,它把塑膠和石油脫鉤,因為石油未來可能就沒有了,PLA用高分子做出替代塑膠的東西,這是它的價值。(編輯:陳清芳)10809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