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翰大隱隱於詩 從評論者到傾訴者之路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8日電)學者楊宗翰去年剛與詩人孟樊合作發表「台灣新詩史」一書,今年接著推出個人第一本詩集「隱於詩」,引起文壇關注,今天在台北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行新書發表會,分享他從一位評論者到傾訴者的書寫之路。
楊宗翰致詞時表示,他耗時20年寫「詩史」,20年當中也不斷寫詩,但這些詩未曾集結發表,因為他認為在寫史的過程中不宜球員兼裁判,應該堅守一個觀察員的角色,後來卸下文學史家的利刃與盔甲,他終於能回到一個理想文學讀者及創作者的位置。
楊宗翰表示,他對詩有熱情,有堅持,更有難以改變或移轉的偏愛,對詩總是無法忘情,然而愈是嘗試愈是感到害怕,不是怕詩寫得不好,或能否遇到知音,而是關於詩的真實作者、隱含作者以及敘述者,三者經常被武斷連結、肆意聯想,最終導致「我」的無處可藏。
楊宗翰說,詩曾是他的躲藏與出路,是陪伴他從苦悶青少年到憤怒前中年的唯一戰友,別人寫詩的理由很大部分是為了展露,他寫詩的理由卻是「隱」,把自己藏起來。當生活極度困頓憤懣,惶惶終日而找不到出路時,寫詩是他的循逃之術、隱身之術。
楊宗翰更進一步表示,寫詩就是面對真實,書寫現實,曲筆誠實,它不是表演,它抗拒媚俗,對像他這樣的人而言,有時需要詩作為救生筏、氧氣罩,「小隱隱於學,大隱隱於詩」。
如今將這些藏藏自己的詩集結成書發表,楊宗翰表示,人生已過中場,由不得自己再浪擲耗費,重回寫作隊伍,寫的還是他最愛的詩,寫的還是讓他可以隱藏在其中的詩。
詩人羅智成致詞時表示,當一個人開始寫詩時,其實是會展現出最好的一面,也許是最溫柔、最真誠的,可能也是最脆弱的一面,也因此他在楊宗翰的詩中也期待能發現「一個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學者的另一面」。
羅智成推薦讀者從「愛欲」這一卷開始看,裡面有兩個楊宗翰,一個是大家平日印象中的楊宗翰,一個就是不為人知的楊宗翰。
楊宗翰1976年生於台北,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台灣詩學學刊」主編。作品曾入選九歌「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及「評論30家」等多部選集,2022年出版與孟樊合著的「台灣新詩史」。(編輯:張雅淨)11205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