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紐約台灣書院 一窺背兒帶演進

2015/8/7 13:54(8/7 14:1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6日專電)一項展示台灣閩南、客家、金門、太魯閣族、排灣族、中國大陸壯族、瑤族與水族等族群背兒帶的「繁衍、祈福與保護-台灣與亞洲育兒文化巡禮」,今起在紐約台灣書院展出2個月。

背兒帶,古稱「襁褓」,又稱小孩「背帶」或「背扇」,是背負、繫綁及包裹幼兒時,使用的寬帶和被子。相當符合早期農業社會兼顧下田及幼兒照料需求,還可增進親子親密感,也可展現精湛手藝之美。

各族群背兒帶巧妙各有不同。閩南式背兒帶,天熱時以背巾繫於後背,天冷時外頭再蓋上蒙被保暖。原住民傳統襁褓為一塊素帛或織花披巾,攀越山峰時也用藤簍來背小孩。

泰雅人更相信,人的一生和織布一樣,是個連續不斷的圓,每個階段都有一塊布相對應。這次活動由文化部與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自7月29日起至9月20日在紐約經文處台灣書院展出。

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館長張善楠今天出席開幕儀式說,透過背兒帶為媒介,由愛出發,彰顯及闡述人類綿延不斷的故事。

紐文中心主任游淑靜也細數台灣早期物資貧乏年代,利用裁剪衣服剩下毛尼花布,配搭成色拼縫成花,也代表新生兒福納百家。

文化部希望透過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收藏,讓美國社會認識台灣各族群不同的型制與特色背兒帶,體會從母子臍帶到背兒育幼,貫穿繁衍、祈福與保護的精神,同時理解台灣蘊含不同族群與對多樣文化的包容性。10408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