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學者批評港府防疫失誤 令人才流失

2023/1/10 11:2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0日電)隨著港府大幅放寬防疫措施,香港正邁向復常之路,但有學者嚴厲批評港府及醫學專家近3年來防疫失誤,沒有平衡經濟民生,令人才流失,經濟重創。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自2020年初爆發以來,港府大部分時間收緊市民的社交距離限制,並因應每波疫情不同而鬆緊不一,但大致上都嚴重衝擊經濟民生。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今天在明報撰文指出,過去幾年,醫學及公共衛生專家掌握公共政策話語權,強調嚴防疫情,忽略了平衡抗疫與社會經濟。

文章比較了各地的防疫措施指數,全球防疫嚴厲指數的中位數於2020年上半年病毒傳入時收緊,2020年下半年開始穩步下降,2022年已經很寬鬆,人民生活恢復正常。

被譽為香港最強競爭對手新加坡的防疫政策,基本上與世界同步開放。

但香港及中國大陸一直都沒有放寬,直到2022年下半年香港才比較寬鬆一點,但與世界各地距離甚遠。

文章認為,這樣的防疫措施在2021年可能是一個勝利,因當時疫苗剛推出,人類還未建立對病毒的抵抗力,嚴厲措施令感染人數非常少,築起圍牆,牆內經濟活動如常。

但2021至2022年全世界逐漸開放,全球供應鏈重新建立,人與人、國與國交通趨頻繁,繼續不放寬防疫措施,令經濟停滯。

當各國同時放寬,香港卻繼續封閉,猶如孤島,可能有長期影響;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在做生意,香港沒法參與,人才及企業只好離開,而人才舉家遷出有固定成本,流失了未必回來。

文章指出,經濟數據顯示,香港2020年受疫情重創,GDP收縮6.5%,2021年有不錯的反彈,GDP有6.3%成長,但2022年因嚴厲防疫,趕不上全球復甦的馬車。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10月的經濟展望數據,香港2022年經濟成長是成熟經濟體的倒數第二位,最後一位是澳門。

反觀新加坡,同期間吸納了不少來自香港的優秀人才,經濟表現不錯。

文章指出,香港防疫政策後知後覺,與部分衛生專家堅持將感染率降至零不無關係,而這不一定是香港社會的共同願望和整體利益;堅決清零令香港恢復步伐緩慢,蹉跎歲月,很多人因經濟逆境而生活困苦。

文章認為,設計公共政策必須看社會整體利益,而不是狹窄地只看自己部門目標。比如,只知道增加菸稅,卻不理會加菸稅會增加罪案,令基層菸民「萬上加斤」,吸食來歷不明的走私菸可能比正常香菸更影響身體健康。

文章指出,當討論超越醫學證據,到社會層面,有成本效益、道德考慮等,其他專家也要參與,社會也有討論空間,不是衛生專家說了算。

文章同時表示,香港放寬防疫政策與中國大陸推出「新十條」時間離奇地巧合,這給人跟風的印象,並不科學,須知道「一國兩制」下,香港放寬防疫政策不必與中國大陸同時推行。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文章表示,以「科學」作說辭,只為使防疫「去政治化」;收緊和放寬防疫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公共行政,牽涉人權自由、經濟、民生。

而政策改變,可以是因為要服務國家、發揮香港功能,也可以是路線改變、過往路線破產,但不論原因為何,決策官員應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龜縮在「科學」幌子後面;政治不是問題,不能向市民交代才是問題。(編輯:吳柏緯)11201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