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過年尋墨寶 董陽孜行墨個展突破書法侷限

2020/1/24 09:22(1/24 10: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4日電)突破傳統書法侷限,融合個人創意,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個展「行墨」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作品陽剛雄渾,圓潤生動,大尺幅書寫更展現了董陽孜源源不絕的創作力。

董陽孜說,愛台灣的台灣人都應該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代表中華民國的墨文化,「文字藝術非常重要,小孩子不懂英文可以,但不能不懂中文。」

個頭嬌小,但作品與個性卻或多或少帶豪勁之氣,董陽孜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之一,她的書法藝術強調筆劃順序、美學構圖,就像繪畫般自成一格。這次在北美館的個展是董陽孜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回顧展覽,展出董陽孜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創作94組件,除了大尺幅書寫作品之外,也首度在台灣展出她早年留美時期的油畫創作。

董陽孜1942年出生中國上海,10歲來台,就讀台師大美術系,求學期間先後向張穀年、丁念先、臺靜農、張隆延與傅申等書畫家請益。畢業後赴美國深造藝術創作,1977年返台定居後投入書藝創作至今。

董陽孜書藝創作從臨寫古代碑帖入手,創作中融入西方視覺藝術構圖,筆力雄渾、奔放。董陽孜書寫習慣一開始會有草稿,但最後呈現完全心隨意走,動筆就是即興,也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自70年代起,董陽孜開始實驗探索,運用傳統筆墨媒材、當代藝術構成,合併行、草等「書體」多元創作,展開一連串的多樣化實驗。自2002年至2018年前後約15年之間,董陽孜將書法從居家案頭解放,轉為大空間的墨韻飛舞,改變了傳統書法作品與觀者的相互關係。

近年董陽孜多次與時尚、設計、戲劇甚至空間合作,讓書法藝術與時代脈動緊密扣合,作品「瑟兮僩兮赫兮咺兮」就由台北國家兩廳院收藏,並在國家音樂廳永久展出,充滿文人情懷,也豐富了國家音樂廳的文化景觀。董陽孜作品也致力走入生活,像「臺北車站」大廳題字、雲門舞集與金石堂書店的識別字體、桃園機場海關「出境」及「入境」字樣等,都已經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董陽孜說,她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科技讓生活更方便,但是人際關係越來越淡,電腦一鍵按入就全數消失,但不要忘記,手寫的老信件總讓人回味無窮。」董陽孜說,現代人接觸事物太多,濫情不專情,「我一點都不羨慕,真實的書信文件才最寶貴。」

董陽孜說,結了婚有了小孩,重心都放在家庭,後來小孩長大了,她2000年左右開始恢復創作,發現世界改變了,「之所以做跨界,是因為我也需要學習、進步,文字藝術發展至今,我希望書法被當成視覺藝術來看待,能夠影響網路世界的民眾有機會提筆寫字,以書法美學傳承文化,影響更多人。」

董陽孜個展「行墨」自即日起到3月8日展出,地點在北美館,1月24日除夕、1月25日大年初一,以及1月27日逢週一休館,其餘時間均正常開館。(編輯:張雅淨)10901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