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9年5月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表示,鮮少有國家在面臨生存發展挑戰之際,仍堅持從小學到初級學院不僅要學英語,更要有效掌握母語學習。如今,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不僅接軌國際,更兼顧各族裔語言,還成為東南亞國家政經發展的領頭羊。
全球中央2019年5月

德國2038年全面棄煤 化石燃料時代走向終點

2019/4/29 15:57(7/2 11: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化石燃料的時代即將走向終點,重點是要有尊嚴的告別。」德國政府計畫用20年的時間來淘汰煤電,然而年輕世代已不願再等待,因為他們才是地球暖化真正的受害者。

文/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不久,德國即宣布在2022年全面停用核電,成為第一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要工業國家。今年1月底,德國的產官學界代表達成共識,打算在2038年前淘汰煤電,消息傳出再度震驚全球能源業。

百年多來,蘊藏豐富的煤礦為德國帶來源源不絕的能源和繁榮的經濟。不過,隨著開採成本增加和國際的減碳壓力,近幾年煤礦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最後一座煙煤礦場在去年熄燈,能源政策如今聚焦在褐煤礦場和燃煤火力發電廠何時退場。

德國為何決定廢煤?淘汰煤電難道不會影響供電?社會又將付出多少代價?

德國是最早投入再生能源的工業大國,綠能占發電量的比重在去年首次超越四成,煤電則逐年減少。儘管德國全力推動能源轉型,碳排量依然居高不下,相較於《京都議定書》基準年1990年,目前僅完成30%的減量,離2030年前減碳55%的承諾還有一大段距離。

一個國家的碳排主要來自電力、交通、建築、製造業等部門。其中,交通部門由於車輛數量持續增加,減碳難度特別高;透過隔熱的改善,可有效減少建築的碳排,但勢必得支出大筆經費,很難一蹴可幾;而占碳排量四成的電力部門,只需減少傳統的火力發電,即可達成減碳的效益。

德國身為歐盟龍頭,多年來在全球氣候談判扮演穿針引線的關鍵角色,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後,及早關閉高碳排的燃煤電廠更是勢在必行。

然而,廢煤在德國備受爭議。首先,露天開採的褐煤發電成本低,同時坐擁礦場和電廠的傳統電力公司,不可能輕易放棄手中的金雞母。其次,礦場和電廠如果關閉,政府該如何協助工人轉業、減少礦區經濟受到的衝擊和賠償電力公司的損失?礦區的產業結構又該如何調整?任何選擇都要付出代價,追根究底問題癥結還是誰要買單。

不過,藉淘汰煤電達成節能減碳,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在德國得到廣大民意的支持,環保人士更是經常上街抗議,施壓政府兌現承諾。隨著環保團體和仰賴火力發電的傳統電力公司雙方都寸步不讓,對立情勢節節升高。

眼看衝突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梅克爾主政的聯邦政府去年6月召集全國的學界菁英、環保團體、電力公司、地方政府和工會的代表成立「成長、結構轉型與就業委員會」,簡單說就是以廢煤為終極目標的圓桌會議,媒體一般稱之為「煤炭委員會」。

面對高度爭議性的決策,梅克爾的想法是與其放任利益團體透過媒體放話,讓衝突激化,不如讓各方定期坐下來談判,看有沒有可能找出共識。

結果,在全國熱衷期盼下,今年1月26日凌晨4點45分,歷經21小時的馬拉松談判,煤炭委員會總算達成共識,公布了一份總長336頁的結案報告,結論是2038年前停用煤電。

幾天後,總理梅克爾從委員會主席的手中收下這份報告,暗示將採納委員會的建議,在5月前提出法律草案,德國終於有清楚的淘汰煤電路徑圖。

煤電目前仍是德國主要的電力來源,發電量約占四成,全國總裝置容量42.6GW。委員會的建議是分階段淘汰,在2022年前降到30GW,2030年前降到17GW,最遲在2038年完全停用煤電。

若供電穩定度和整體經濟狀況允許,環保團體甚至建議將廢煤期限提早到2035年。他們認為,隨著地球暖化速度加快,民眾日常生活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愈來愈顯著,加上碳稅遲早實施,迫使煤電付出真實成本,廢煤的時程只會提前,不可能延後。

按照這個路徑圖,在接下來的四年,德國得先除役12.6GW的煤電,相當於24座大型煤電機組;到了2030年,煤電的裝置容量只剩下原來的一半不到。報告中未點名哪些機組必須先關閉,但強調聯邦政府得出面與電力公司談判並賠償損失,提早退休的58歲以上礦場和電廠員工還可獲得補償,總經費50億歐元也是由聯邦政府負擔。

一如擁有多座礦場和火力發電廠的萊茵集團(RWE)總裁施密茲(Rolf Martin Schmitz)所言,「化石燃料的時代即將走向終點,重點是要有尊嚴的告別」。

為協助礦場和電廠所在的地方政府改造經濟結構,聯邦政府未來20年也將大手筆出資400億歐元(約新台幣1兆4,000萬元),透過興建交通建設、減稅鼓勵民間投資、補助新創公司、政府機關進駐等措施創造就業,並協助傳統電業的員工轉業。

德國政府計畫用20年的時間來淘汰煤電,然而年輕世代已不願再等待,因為他們才是地球暖化真正的受害者。在16歲瑞典女孩桑柏格(Greta Thunberg)的號召下,最近每到星期五德國就有高中生和大學生罷課示威,響應她發起的「週五為未來而戰」氣候保護行動,單週參與的人數曾高達4萬人。

4月8日,行動的發起人更在柏林召開記者會,首次向政府喊話,提出年底前廢除化石燃料補貼、全面徵收碳稅、2030年以前廢煤、最遲在2035年電力100%來自再生能源等具體訴求。這個行動的影響力現在還難以判斷,但可以確定的是減碳的壓力未來將只增不減,政府淘汰煤電的腳步恐怕還得更快。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