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省國安部三度上門 吳介民中國做田調遭監控

2022/12/23 17:45(12/23 19:1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日前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時表示,台灣應該從容應對「中國銳實力」的攻擊,見招拆招跟著進化,才不會有莫名的恐懼。中央社記者張智彥攝 111年12月23日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日前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時表示,台灣應該從容應對「中國銳實力」的攻擊,見招拆招跟著進化,才不會有莫名的恐懼。中央社記者張智彥攝 111年12月23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23日電)社會學者吳介民花25年走遍中國各地做田野調查,以研究經濟發展為主的他,竟也曾被省國安部盯梢,5天行程就被找上門3次。吳介民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他如何應對審查,讓自己與學生安全脫身。

大時代的氛圍,響起後社會主義的旋律。1989年初,先是中國發生六四事件;1989年底,豎立於東西德間的柏林圍牆倒塌;相隔2年,蘇聯帝國解體。當時,參加完野百合學運,準備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吳介民,除了關注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的議題,也對與台灣有關的東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感興趣,直到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遇見時任東亞研究所所長的黎安友(Andrew Nathan),自此,吳介民便將目光聚焦中國,30年未改其志。

還沒真正踏上中國土地,吳介民先和同學在1993年拍了紀錄片「台胞」,特別從耶魯所在地康乃狄克州遠赴新澤西州,訪問正在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做研究的劉鶴,他特別強調中國文化和西方有區別,政治、經濟與商業,都有很大的灰色地帶。直到吳介民1994年在東莞虎門港碼頭下船,才真正認識劉鶴口中的中國。

「碼頭塞滿來接船的人車,到處都是吆喝聲,但更多的是花幾元人民幣就能載你穿梭大街小巷的『摩D』。」吳介民看見一個混亂卻長出自己秩序的社會。20多年的時光,他由南而北,在各大城市留下足跡,但吳介民心中卻有種矛盾的感受,「中共政權沒那麼可怕,或者比我想像的更可怕」。

映入眼簾的每張面孔幾乎都帶著笑,主動親近台灣人打交道,「村幹部捧著菸酒來聊天,講盡好話」。承平時期歲月靜好,但外在環境一有波瀾,這些所謂的「合作夥伴」翻臉如翻書。某次,吳介民與地方官員吃飯,酒酣耳熱間有人提到「千島湖事件」,一名書記黑著臉大聲威脅:「敢主張台獨,我們就打你。」現場氣氛瞬間凍結,吳介民只好以幽默化解:「等一下,我現在還沒宣布台獨。」類似的狀況,層出不窮。

習近平上台前,吳介民帶著研究生到中國鄉間做田調,一名常合作的當地長者突然轉達陌生邀約:「省國安部想找你吃飯。」為了不讓夥伴受刁難,吳介民答應赴約。第一次見面,來的是個年輕和善的「老師」,名片上印著「某某省文化研究會」的名稱,表現出就是想認識吳介民的單純模樣,席間只是閒話家常,聊得都是很輕鬆的話題,「這是第一層觀察吧!」

過了2天,那名長者又對吳介民說:「不好意思,這次是年輕老師的長官想和你喝茶。」長者陪吳介民準時到咖啡廳赴約,服務生指向位置隱密的小包廂請他們入座,隨後丟下一句話就離開:「剛剛有2個人很早來,在那邊裝東西。」

等了10多分鐘,年紀稍長的2名「長官」才出現,省略客套過程直接開口:「你來這裡幹嘛?做哪些研究?有什麼內容?」吳介民據實以答,「他們問對蔣經國的看法,我也用比較緩和、禮貌的語言,給予適當的表達」。這茶喝到晚上快10時才結束,吳介民回旅館後,想起服務生的話,沒敢多說什麼,只催促學生趕快休息,明天繼續做田調,「我們住的地方和電話,可能也被裝了監聽設備吧!」

要離開這座城市的前一晚,請吳介民吃飯的年輕老師彷彿有預感似的,竟帶了一盒茶,出現在旅館跟他道謝與告別,「我們是朋友,要保持好關係」。日後,真如考察通過般,吳介民到中國鮮少遇見明著來的刺探,直到2017年被拒入境香港後,他才驚覺自己遭列黑名單,並開始密集書寫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影響。

「銳實力就是一場不對稱作戰,中國統戰機制每天運作,必須把它看成是一部巨大機器,不是每個人都神射手,比較像拿散彈槍掃射,打10發中1發,就能造成莫大政治危機。」吳介民認為,台灣應該從容應對,才不會有莫名的恐懼,「它進化你跟著進化,見招拆招」。

這些內容將在23日「空中小客廳」分之一(https://reurl.cc/YdRn0X)、之二(https://reurl.cc/X5N95D)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之一(https://youtu.be/KSQJCqVFSsY)、之二(https://youtu.be/d1QLXD5QvqQ)。

「空中小客廳」自3月起,1個月推出1集「我們的魔幻世代」系列專題,就不同的社會現況與世界趨勢,藉不同專家學者的視角,映照出虛實之間的本相。

3月,聽鑽研民族主義的中研院老師吳叡人說「民主篇/香港人的出埃及記之一(https://reurl.cc/e3Z64M)、之二(https://reurl.cc/rQGb6r)」。4月,聽醫療人類學專家、中研院老師劉紹華說「疫病篇/公共的善如何永續(https://reurl.cc/55k5GG)」。5月,聽擅長關係的諮商心理師瑪那熊說「關係篇/世紀之疫下的數位愛情(https://reurl.cc/b2ykrl)」。6月,聽小兒科界的KOL黃瑽寧說「衛教篇/醫療新聞的媒體識讀之一(https://reurl.cc/q53ORE)、之二(https://reurl.cc/j1OkAZ)」。

7月,聽來自旅遊世家的黃信川說「觀旅篇/『慢』是未來生活價值之一(https://reurl.cc/7DavX5)、之二(https://reurl.cc/j1AK0L)」。8月,聽從開創PTT到AI Lab的杜奕瑾說「AI篇/創新體驗靠『人文素養』(https://reurl.cc/nO1rne)」。9月,聽走入俄烏戰爭現場的劉致昕說「現代戰爭篇/烏克蘭的選擇與準備(https://reurl.cc/ERYlq0)」。10月,聽砸30億元打認知戰的曹興誠說「兩岸篇/統獨與避戰(https://reurl.cc/Ydle2a)」。11月,聽研究大眾文化的李明璁說「雜訊篇/斷開數位焦慮之一(https://reurl.cc/vm6K0N)、之二(https://reurl.cc/ROWyYz)」。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還推出由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張芷瑄)111122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