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研究:看電影有助自我覺察、宣洩與減少孤獨感

2023/12/7 20:47(12/7 20:5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7日電)看電影是熱門休閒活動,董氏基金會今天指出,電影療法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有助於自我覺察、宣洩與減少孤獨感,但也可能引發負面模仿效應,要多注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透過新聞稿說明,1篇今年3月刊登在荷蘭Positive Psychology網站的文章,整理了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相關研究,電影治療過程經歷4個主要階段。

首先是「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接下來是「宣洩」,也就是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第3個階段是「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藉由相同經驗建立連結;最後是「普遍化」,讓電影反映自我經驗,不再感到孤獨。

葉雅馨表示,這篇針對電影療法整理的專文,對專業或非專業的人都很有幫助,因為電影能讓不同文化、身分與年齡的觀眾產生不同共鳴,且生長在不同年代的民眾感受也不一樣。

因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葉雅馨舉例,如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令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電影會讓人看見並珍惜已擁有的幸福,正面生活的艱難;除了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

雖然電影不是為了治療目的而製作,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但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

不過陳質采也提醒,比方說自殺細節過於寫實的影集,恐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當青少年有精神或心理困擾,家長或老師最好能了解其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並帶來正向改變。(編輯:陳仁華)11212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