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屏東縣農業大學第11屆招生 助青農打造特色品牌

2025/5/15 15:36(5/15 16: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第11屆屏東縣農業大學報名開跑,屏東縣長周春米(右5)15日表示,來上農業大學除能得到教導跟引領外,可以交到志同道合朋友,讓學員在打拚路上不孤單。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第11屆屏東縣農業大學報名開跑,屏東縣長周春米(右5)15日表示,來上農業大學除能得到教導跟引領外,可以交到志同道合朋友,讓學員在打拚路上不孤單。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15日電)屏東縣農業大學提供青農交流平台、打造農產品品牌,第11屆招生中。今年除農業基礎班、動物科學班等,新住民工作坊也升級成班,明天起至6月13日報名。

屏東縣長周春米今天接受媒體聯表示,農業大學10年有成,今年邁入第11屆,從農業大學結業學員目前為止共有1878名,在每個地方農、漁業都有很好成績。來上農業大學除了能得到教導跟引領外,可以交到志同道合朋友,在農業上有更多觸類旁通機會,提供學員良好學習環境,讓他們在打拚路上不孤單。

參與過農業大學學員今天在招生記者會分享上課心得,包含種植木瓜的青農吳東祐。他以木瓜外形為靈感,將品牌命名為「網室裡的海豚」,自己則是「網室裡的海豚訓練師」。他表示,來農業大學除了可以認識不一樣人事物,最重要是可以打造不一樣的自己。「舊地圖去不了新大陸」,現在AI盛行,必須不斷進步才不會被淘汰,希望用這句話來勉勵未來學員。

今年24歲的芒果青農陳禹誠表示,自小就常在自家果園幫忙,高中畢業後就全職投入,上一輩與年輕一代做事方式有別,與父親偶有摩擦。參加課程最大收穫是學到更新穎栽種方式,父親也很支持,也較能向他證明專業。

屏東縣農業處表示,第11屆屏東縣農業大學,規劃多元化初階課程,針對農漁牧開設農業基礎班、動物科學班、水產養殖科學班。農業基礎班課程強調農業技術應用與安全農業,培養循環及友善農業概念,同時學習智慧化栽培技術,了解永續經營模式。動物與水產養殖科學班針對畜牧及水產業專業技能,提供飼養技術與疾病防治等相關專業課程,確保生產效能與品質。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農業處表示,屏東縣含有多元豐富人口結構與文化,前2屆開設新住民工作坊,今年升級開設為新住民分班,提供在地辛勤耕耘新住民農業課程,加值農業新實力。在屏南半島及原鄉地區特別辦理特色農業工作坊,學習展現地方具代表性特色農業。進階課程則設有菁英班,學習行銷,提供專業品牌經營與市場行銷培訓,幫助學員打造具競爭力農產品品牌等課程,升級產業軟實力。

農業處提及,農業基礎班等相關課程預計於7月初開始正式上課,農業基礎班、動物科學班、水產養殖科學班以及半島特色農業工作坊,報名期間為5月16日至6月13日。新住民分班、菁英班,以及原鄉特色農業工作坊,報名期間為8月19日至9月10日。相關報名資訊及內容,可至財團法人屏東縣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官網(https://ptac.org.tw/)查詢。(編輯:張銘坤)1140515

第11屆屏東農業大學招生開跑,曾參與農業大學學員、木瓜青農吳東祐(左)15日分享,參加農業大學除可認識不一樣的人事物,最重要是可以打造不一樣的自己。右為屏東縣長周春米。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第11屆屏東農業大學招生開跑,曾參與農業大學學員、木瓜青農吳東祐(左)15日分享,參加農業大學除可認識不一樣的人事物,最重要是可以打造不一樣的自己。右為屏東縣長周春米。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24歲芒果青農陳禹誠(圖)15日表示,自小就常在自家果園幫忙,高中畢業後就全職投入,參加屏東農業大學課程最大收穫就是學到更新的栽種方式。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24歲芒果青農陳禹誠(圖)15日表示,自小就常在自家果園幫忙,高中畢業後就全職投入,參加屏東農業大學課程最大收穫就是學到更新的栽種方式。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4年5月15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