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校園神農計畫不只是種田 把栽種融入生活領域

2020/10/27 16:34(10/27 17: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7日電)歷經7年耕耘,台灣好基金會「神農計畫」把農田耕作帶入校園,在苗栗、屏東共14所小學建立「校田裡的生活課」,讓學童「種中學」,校方也把栽種融入各領域知識內容。

台灣好基金會的「神農計畫」投入2000多個日子,聚焦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讓田園成為教室,建構有系統的全方位學習,發展具有特色的教學應用,今年把14所小學實踐的成果集結出書「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表示,過去台灣因經濟發展,導致城鄉差距很大,12年前他創立台灣好基金會推動地方創生,認為台灣是全世界最有條件成為「有機島」的地方,2013年先從苗栗啟動「神農計畫」,召募發自內心重視土地的教育者,2015年再擴大到屏東。

要在這2個農業大縣從事「神農計畫」,起初受到質疑,許多家長充滿不信任,認為「家裡就在作田,去學校還要學種菜?」過程中柯文昌也親自走訪小學懇談,從校長到廚房職員,尋找願意相信計畫理念的人。

最後透過學校端的努力,以及在地農友的投入與支持,讓學生家長看見食農教育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農業生產」和「種菜」,而是讓孩童透過農作認識土地與環境永續,凝聚對故鄉的認同與自信。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指出,參與計畫的苗栗文峰國小,在2018年推動12年課綱校定課程,校方以校田當全校主軸,從第一堂課「和大自然交朋友」開始,陸續在國語、英語、數學、社會等課綱中,融入校田計畫內容。英文老師還把學生種植洛神花的過程編寫成英語教材,讓英語融入生活當中。

李應平表示,未來「神農計畫」將發展為平台,提供有興趣的小學、或是成為教學團隊、申請教師研習等加入。

台灣好基金會即日起至11月15日也在台北信義誠品3樓舉行「神農計畫7年成果展」,分享校園裡的農事課程。(編輯:張芷瑄)10910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