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抗疫2週年3 / 疫情升溫刺激創新 北榮池化PCR讓萬人篩檢效率倍增

2022/1/20 13:19(1/20 15: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中部城市武漢在2019年底傳出傳染性肺炎疫情之後,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於2020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滿兩週年。台灣在這兩年期間因疫情控制得當,國際知名度大為提升,但COVID-19病毒多次變異,最新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為全球和台灣都帶來新的挑戰,是否與病毒共存的話題也再次受到討論。 在為本專題受訪時,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不以清零為目標,這似乎預示未來防疫的走向。除了陳時中之外,本專題也訪問了防疫前線多家醫院的主管,請他們分享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甘苦、在抗疫過程中汲取的經驗,以及避免疲乏的方法。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江慧珺、陳婕翎台北20日電)檢驗是揪出病毒的利器,一連串群聚疫情的經驗證明,精準「池化核酸檢驗」(Pooling PCR)可以加速完成萬人採檢,阻斷疫情傳播鏈,幕後功臣包括台北榮總「檢驗部隊」快速動員,從入夜到拂曉,使命必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曾經擔任苗栗電子廠、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群聚感染事件防疫前進指揮官,他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及時檢驗的重要性。他說:「差幾小時都有差,快點攔住,就可以避免(感染者)下個小時到其他地方造成擴散。」

去年5月中旬,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首度進入社區傳播階段,大量民眾湧入篩檢站,考驗採檢速度與量能,特別是幾場關鍵戰疫時刻。快速攔截病毒、阻絕傳播鏈,短時間內提升檢驗量能,關鍵在於台北榮總團隊超前部署,率先成功測試「池化核酸檢驗」(Pooling PCR)。

「這件事可以救台灣」,想起院內測試池化核酸檢驗成功的那晚,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至今仍難掩興奮。他解釋說,池化PCR檢驗是將多個檢體混合成1組,就像把檢體丟到池子裡再進行檢驗,一旦發現某組驗出陽性,再回頭查驗這個組的個別檢體,可大幅提高檢驗量能。

早在華航機師與諾富特飯店群聚案、台北市萬華茶室染疫延燒到宜蘭縣電子遊藝場時,縱使各界都認為台灣檢驗量能足夠,但陳威明認為事實未必如此,因此要求院內病理檢驗部門加緊腳步,測試池化PCR檢驗方式。

台北榮總檢驗團隊耗時3週,在實驗室內嘗試將多個檢體放在一起進行檢驗,反覆測試準確度,最後終於發現有儀器可行,即便將5個檢體放在一起、檢體Ct值超過35,即病毒量很低,檢驗結果依然準確。陳威明說,這結果代表台北榮總院內檢驗量能將從每天2000件提高到8000件,扣除院內一天檢驗約3000件,剩下5000件檢驗量能可釋出幫助中央因應緊急防疫需求。

台北榮總率先面臨院內確診的考驗,5月下旬骨科1名病患在例行採檢時檢出陽性,陳威明旋即召回約200名醫護人員採檢,隔天凌晨3時結果出爐,確認全數陰性,他才鬆口氣,同時也驗證了池化PCR檢驗的威力。之後陸續爆發苗栗電子廠、台北市果菜批發市場群聚事件,陳威明都接到王必勝來電,台北榮總也都及時支援大規模採檢任務。

有了池化PCR檢驗這項利器,台北榮總星夜出勤支援前線,並採大隊接力方式,每採檢百人,就飛車將檢體運回北榮檢驗,檢出陽性就立刻回報「找到一隻羊(陽)」,以利後續隔離與匡列作業。

「大家的腎上腺素都激發了」,陳威明笑說,後來更進駐台北市3大批發市場、替媒體集團進行大規模採檢,短短1個月採檢破萬件,縱使辛苦,醫護無人抱怨,即便中暑熱暈也不退縮,令他相當感動。

台灣去年歷經多次疫情危機,防疫團隊靠著大規模採檢,趕在病毒傳給下個人之前阻斷傳播鏈,每次採檢的背後細節都暗藏著學問。王必勝透露,採檢工作固然重要,但絕非胡亂撒網、一網打盡,而是要落實計畫性採檢,鎖定最高風險對象、依照一定頻率進行檢驗,才能避免還在潛伏期的患者因多次檢驗都呈現陰性而喪失警戒,造成反效果。

不過,在社區疫情爆發時,篩檢達到快速大量的要求,法定傳染病的通報系統卻「卡關」,尤其去年5月下旬全台單日一度新增逾700例確診,採檢爆量導致通報程序大塞車,5月22日首次出現確診病例「校正回歸」,也就是在事後修正確診人數的情況。

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說,以往採檢量不多,每天只需1到2人負責文書紀錄並上傳檔案,但疫情白熱化時,院內單週檢驗量破萬件,每例確診紀錄欄位多達20個以上,縱使安排近20人專門登打資料,仍趕不上採檢速度。

採檢爆量讓中央通報系統也難以負荷,邱冠明說,登打人員好不容易填完資料,資料送出遇上通報系統塞車,只能不斷重試,以致當天登錄的確診個案,可能早在3到5天前就確診。

「校正回歸是很好的學習。」王必勝坦言,疫情使得檢驗量大增,這才發現過去的系統已不合時宜,指揮中心趕緊填寫欄位縮減為7個,未來可望再串接健保系統資料,把文書作業量減到最低。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2年,讓王必勝深刻體認「防疫沒有新招,也沒有必殺技」,好好遵從並落實政策,才是控制疫情的唯一解方。(編輯:陳清芳)11101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抗疫2週年4 / 陳時中拚疫苗涵蓋率破85% 期待疫情輕症化
172.30.14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