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得主看中國攝影 常見宏大敘事少細節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1日電)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突發新聞攝影獎得主劉香成今天以疫情相關攝影作品等為例,表示中國人常用宏觀的方式去說故事,但他認為觀察細節、表達個體處境很重要。
劉香成曾以一系列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的攝影,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影像,他當時是美國時代雜誌及美聯社駐中國的記者。這些照片今天起在上海以「邁開新時代」為名展出,並由現代傳播集團創辦人邵忠、作家許知遠及劉香成一同對談。
儘管照片並不新,但對談中仍關照了當前所處的時代。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劉香成的朋友帶著一批攝影師到武漢報導疫情,但是一系列拍出來的照片,幾乎每一張都是醫生和護士,劉香成不禁問:「那受這疫情影響的人在哪裡?」
就如同他在10年前主編「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一書時,曾經向上海市政府索取了一些有關介紹上海城市的書籍參考,但是當翻閱完每一本書後,他發現:「都是高樓大廈、高速公路,沒有『上海人』」。
他在對談中分享,中國官方的敘事傳統就是要講「大的故事」,但中國人偏愛宏觀的敘事邏輯可能也不全是受到官方影響。他在中國許多攝影比賽評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拍攝者喜歡拍攝廣角的作品,卻不擅於用鏡頭去說一個人、一個家如何受水災、地震、疫情影響的細節。
1970年代末期,他看到當時從拘謹走向開放的中國人如何談戀愛:他們在戶外不會擁抱、接吻,但他拍下了一男一女腳碰腳的畫面。中國人並不是不表達愛,但拍攝者必須觀察到細節。
他說:「一張好的圖片,值得你去閱讀,而不只是去觀看。」觀察得越深入,則照片裡很小的事情,也可以說出很大的話題。
回顧這些劉香成以「美國媒體」身分拍下的照片,許知遠在對談開場時說,40年後的現在,重申開放的重要、重申外來觀察視角的重要,都變得非常迫切。
許知遠認為,一個文化體如果沉浸在一種「想當然」的思維中,就會變得遲鈍,變得反而無法理解自己。中國從20世紀到現在經過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但做過最好的見證、觀察和描述的,經常是外來者。
旗下擁有多家雜誌的資深出版人邵忠在對談結束前重申了觀察力的重要。他說,媒體這一行,「不努力找料(內容),就努力找工(工作)」,如果沒有很好的觀察力,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媒體從業者應該要能「抓住時代精神」。(編輯:繆宗翰)10910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