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業績高飛 高星潢:機隊靈活布局、逐市場而居【專訪】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6日電)華航疫情後轉骨,2024年刷新營收、獲利紀錄,創開航65年來最佳財報表現;華航並啟動與空巴、波音史上最大的購機計畫,面對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變局,華航董事長高星潢以「逐水草而居」比喻,未來機隊布局靈活、務實,「哪裡有市場、就飛向哪裡」。
疫後旅運需求強勁回升,華航2024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合併營收達新台幣2038.8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143.8億元,每股盈餘2.38元,是華航開航65年來最漂亮的一份財報。
華航創最佳財報 高星潢:財務改革「清水溝」奏效
「錢賺最多這件事,其實跟誰當董事長沒什麼關係,最主要還是靠團隊。」高星潢接受中央社團隊採訪時笑著說,「飛機我會開沒錯,但8萬多個航班總不可能全由我來飛,會開飛機,和賣票又是另一回事」,一番話凸顯他的領導哲學,團隊缺一不可,更要把戰力發揮到最高。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曾讓航空業陷入冰點,高星潢回顧疫情期間,客運幾乎跌到谷底,華航靠著市場爆發的貨運需求,不只撐著營運,還創造高利潤。高星潢坦言,貨運意外成為營運主力,也給了華航財務結構、營運組織趁勢轉骨的時間。
這些改革,在疫情後逐漸開花結果。「2023年開始報喜,就是因為我們2021、2022年做了很多艱難卻正確的決定。」高星潢認為,這兩年打下來的基礎,使當時「清水溝」動作看見成效。
「外界可能看不出來,但我們做了很多評估和調整」,高星潢口中的「清水溝」,指的是一連串財務與營運結構改革,華航執行航線效益分析,把生產力往上推,也在票價定價邏輯上進行優化,避免像過去「票賣得很好,但價格太低」。高星潢舉例,1995年國籍航空推出台北高雄「一元機票」雖然座無虛席,「但那種商業模式,航空公司能活得下去嗎?」
他進一步舉例,同樣是一架擁有300個座位的飛機,為什麼票價總收入會出現300萬元或350萬元的差異,關鍵在於票價系統會根據供需狀況自動調整。
華航早在5、6年前就導入AI與大數據相關系統,雖然疫情期間客運量低迷、資料不足,系統效益難以完全發揮,但隨著近年數據量逐步回穩,從去年起,機器學習就開始發揮明顯成效。

航空史最大購機計畫起跑 換機汰舊備戰未來
2024年華航不只寫下營運新高,也啟動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機隊汰換計畫,包括將斥資新台幣逾千億元,採購10架空中巴士A350-1000客機、10架波音777-9客機與4架波音777-8F貨機,預計自2029年起交付。同時,先前訂購的24架787也將陸續交機,28架A321neo則預計2027年前全數到位。
截至今年首季,華航擁有66架客機、17架貨機,將持續進行機隊汰舊換新。
「787來的時候,就是要淘汰A330,因為那批飛機都超過15年了,汰舊換新,是維持服務水準的基本策略。」高星潢坦言,機隊年齡攸關燃油效率、維修成本與顧客體驗。
長程新機報到後,華航將進一步深耕北美與歐洲航線。高星潢指出,希望在美國內陸城市多布局,A350-1000航程遠,可直飛美國中部與東岸,例如達拉斯、以前華航曾開航過的休士頓,協助西岸航點延伸;而東岸紐約往南,就是華盛頓DC,這些都是華航會評估的航點。由於777-9座位多,則適合放在洛杉磯等高需求城市。
不過,因為交機時間可能落在2028年、甚至2030年,高星潢以「逐水草而居」比喻,要看那時候的市場需求在哪,「哪邊有水可以喝、有草可以吃,我們一定會去」。
川普政策多變 華航:布局東南亞強化營運韌性
此外,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啟動全球新變局,先前劍拔弩張的美中關稅戰,近期暫時休兵談判。面對關稅政策多變,牽動貨運市場忽高忽低,高星潢坦言,這貨量震盪變化確實加大,面對不確定性,華航選擇靈活以對,強化營運韌性。
「貨往哪裡跑,就跟著往哪裡跑」,他表示,先前華航調降中美貨運航班數,把長程運能轉向歐洲,短程的就增加東南亞航點;例如從台北至馬尼拉、新加坡等地一路收貨,再回台北重新分裝前往美國或歐洲。受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重組,東南亞需求火熱,華航貨運布局不減反增,甚至運價提升。
至於川普收緊移民政策、學生簽證等變數,是否衝擊客運,他直指,移民和學生不是台美往返客運主力,影響程度相當有限;一年飛5、6趟的商務客,才是華航的目標族群。他說,「川普的變數雖然大,但深信最終市場會自己回歸正軌。」(編輯:張良知、楊凱翔)11405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