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企業規避關稅有妙招 「首次銷售規則」正夯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26日專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各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使得企業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許多企業積極尋找合法途徑降低負擔,其中有一項被廣泛檢視並且利用的工具,就是美國海關法的「首次銷售規則」。
CNBC今天報導指出,越來越多企業正積極採用這項工具,儘管「首次銷售規則」(first sale rule)適用於各類商品,但在高價消費品和奢侈品領域尤其受到青睞,因為此類商品具較高利潤,效果也更加顯著。
根據「首次銷售規則」,美國進口商可不以商品最終進口到美國的價格來計算關稅,而是以商品在多層交易中「第一次被賣出的價格」來計算關稅。
舉例來說,若一件商品從中國工廠出貨,以5美元(約新台幣150元)價格賣給香港中間供應商,香港中間供應商再以10美元將商品轉售給美國零售商,美國零售商最終以40美元賣給消費者,在傳統關稅計算方式下,美國零售商可能需要以10美元的進口價格來繳納關稅,但據「首次銷售規則」,美國零售商可以合法選擇以5美元價格來計算。
律師事務所Miller & Chevalier Chartered成員葛萊徹(Brian Gleicher)告訴CNBC,「它(首次銷售規則)已存在很長時間,大家現在開始對它更感興趣了」。美國諮詢公司Moss Adams合夥人帕魯蒂(Sid Paruthi)指出,隨著川普關稅政策的實施,這一規則再次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
企業若要使用「首次銷售規則」,必須滿足一系列嚴格法律;交易必須涉及至少2次獨立銷售,1次來自海外生產商、1次或多次來自中間商,另外所有銷售行為必須由獨立且不相關的各方進行,還有必須證明商品在首次銷售時就已明確預定將運往美國。
最關鍵的一點是美國進口商必須能夠提供充分文件,證明商品「首次銷售」的價格。
報導指出,在實際操作上,獲取「首次銷售」的價格證明往往深具挑戰。葛萊徹直言,「供應商可能不願意提供這些資訊」。企業發展顧問泰勒(Rich Taylor)進一步說明,由於事涉敏感商業機密和潛在風險,中間商往往不願意透露他們從中賺取的利潤,也擔心客戶會選擇繞過它們進行採購。
時尚品牌Moncler上個月明確表示,「首次銷售規則」為成本結構帶來顯著效益;瑞士生物科技公司Kuros Biosciences和美國燒烤爐製造商Traeger等企業都在最近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首次銷售規則」是最小化成本的重要手段。
白宮並未就此發表評論,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表示無法提供進口商近期使用此規則的具體數據。(編輯:張芷瑄)1140527
- 2025/05/27 12:29
- 美媒:企業規避關稅有妙招 「首次銷售規則」正夯2025/05/27 07:42
- 2025/05/26 14:15
- 2025/05/24 12:4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