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靜坐盼退校園手機管理草案 教育部承諾6/1辦座談會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4日電)多所高中學生今天到教育部前靜坐及宣講,呼籲教育部退回行動載具(手機)到校管理草案,回歸更廣泛民主參與程序。教育部允諾6月1日舉辦座談會,與全國學生對話。
教育部21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正式公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採彈性、分階段管理。國中小學生未成年,帶手機到校要經家長同意,並採學校或各班「集中保管」。高中生已具備基本自主管理能力,學校須邀集親師生共同討論管理機制。
由多所高中學生組織的「捍衛全台學權行動」與「台灣未來的主人們」數十人今天上午到教育部前靜坐。
王姓學生代表指出,他們最主要的訴求就是希望教育部把草案收回,因為這「集中收手機」的規範,不利於未來教學,一味地管制,也無法解決網路成癮的問題。因為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考試升學,網癮只是其中一種逃避的反應。
教育部公布草案,王姓學生代表說,在公布前,沒有問過學生「需不需要」,雖有開過公聽會,但規模太小,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做過民意調查。事實上過去教育部就有開過大型公聽會,廣泛納入北中南學生參與,「教育部不是做不到。」


來自新北市板橋高中的蔡姓同學表示,草案雖要求高中組織委員會(親師生及各方代表會議)討論手機管理制度,且學生代表須占1/3。但草案並未比照之前的服儀政策,要求校務會議不能修改上述委員會的決議。他們擔心,即便委員會做出學生能接受的決議,但進入校務會議後,由於學生僅占8%,可能又會被翻轉。
桃園市育達高中學生王吉米(化名)說,高中應該是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起點,而不是被過度限制的年紀。他支持上課時尊重老師的管理,手機該收就收;但別忘了新科技是很好的教學工具,例如地理課可以用手機輔助3D建模,英語課可以用手機全班一起玩搶答遊戲。至於下課時間,應回歸學生的自主選擇,不是全面禁用。
對此,教育部於23日提前回應靜坐行動的訴求,一方面肯定學生在手機議題上,展現成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也說明草案精神並非限制或管制手機,而是透過更明確、彈性原則,保障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能合理、適切地使用數位工具。
教育部表示,草案目前處於「預告」程序中,尚未定案,預告的目的就是公開徵詢各方意見,歡迎各界提出建議與回饋。同時也允諾6月1日舉辦學生座談會,邀請全國學生團體及學生代表共同對話,具體座談資訊將另外公告。(編輯:戴光育)11405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