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4年2月號
地球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節能減碳、永續利用、資源回愈形重要。台灣從興盛的科技業衍生出一股淘金熱,在電子廢材中尋找貴金屬,並且從寶特瓶、咖啡渣中回收成科技優質衣物,但開始的第一步就先從教育每個人從資源回收做起! 年關將至,華人過的是農曆年,你是否想過外國人又是如何迎接新的一年?過年出國旅遊又該注意哪些不同的風俗民情?本期都有精采的介紹。
《全球中央》2014年2月號

台灣資源回收奇蹟 國際發光

2014/1/24 17:3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10年世足賽球員身穿的球衣,就是用從台灣回收的寶特瓶製成,與一般由一次原料製成的球衣一樣,穿起來都具有乾燥涼爽舒適優點;但這樣的再生原料可減少八成能源消耗。

台灣近年環保工作發展有成,被《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垃圾變黃金成就。事實上,這制度花了台灣30年光景,歷經垃圾大戰、焚化爐抗爭,在紛亂中起跑,政府與民間積極面對問題,才建構出如今深受國際好評的資源回收奇蹟。

台灣垃圾處理問題,早在民國60年代就存在。當時垃圾場不在山邊就在河旁,不少採露天掩埋方式,日積月累惡臭撲鼻,蚊蠅滿天,附近居民抱怨連連。電影主題曲〈酒矸倘賣無〉在70年代紅遍台灣大街小巷,台灣拾荒戶與回收處理商由民間自行運作,因缺乏組織,對垃圾回收處理貢獻度極為有限。

之後台灣經濟起飛,家戶垃圾產量日益增多,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祕書馬念和說,「早期觀念,甚至把垃圾產量做為經濟成長的指標之一,」當時因沒焚化爐最終落腳處,就只有掩埋場,終不堪負荷處理日益暴增的垃圾量。

中壢、高雄、新莊等地的掩埋場附近居民開始抵制,不讓垃圾車清運,每天家戶又不斷製造新的垃圾,成包的垃圾就這樣被隨意堆置在路邊,鄉鎮間甚至會趁夜間互相偷倒。

以當時的淡水河為例,從上游到下游就有數十個掩埋場,垃圾隨處飄,颱風暴雨來垃圾沖刷河邊,眼不見為淨。這種垃圾無處去、到處放的垃圾大戰,如今難以想像。

垃圾大戰不時在各地上演,促使官方不得不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訂定垃圾處理政策,並全面興建焚化爐。

當時初成立的環保署(民國76年升格設立)引用歐盟「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概念:生產者需負責消費者拋棄產品後的處理責任,亦即使用完畢後回收、再生或棄置的責任。修正《廢棄物清理法》,納入生產者責任制,之後推動「四合一資源回收計畫」(結合社區民眾、回收處理業者、地方政府清潔隊及回收基金),讓台灣資源回收制度更為具體。

在此架構下,政府要求上游責任業者登記、申報、繳費,備有稽核認證制度,回收費率統一由官方公告。同時運用回收基金補貼下游回收處理業者,並備有稽核認證制度,以確認回收處理量,提高處理品質及再利用比率。立法院也決議把回收基金納入政府預算監督,環保署正式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回收基金的管理及各項回收處理工作的推動。

興建焚化爐再配合四合一資源回收計畫,垃圾經回收減量,很快就燒完了。垃圾隨意露天堆置問題解決了,「沒垃圾燒」卻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有縣市出現以事業廢棄物充當家用廢棄物,衍生戴奧辛燃燒產生空污疑慮,也引發民間抗爭。

之後環保署調整政策,推動垃圾源頭減量(限塑政策、包裝減量、一次用產品減量等作為),並以法規強制垃圾分類。加上現任環保署長沈世宏任職於台北市環保局長期間,率先全國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盡量透過「根本沒垃圾燒」來解決問題。現在除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石岡區有隨袋徵收外,其他縣市則強制分類回收,要求家戶垃圾應分三類: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如果沒分類就會受處罰。

就這樣,台灣垃圾處理從早期掩埋為主、焚化為輔,發展到焚化為主、掩埋為輔,到現階段強制分類,期間逐年增加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現有13類33項),逐步開啟資源回收的大門。

1998至2012年間,每人每天垃圾清運量從1.143公斤降至0.397公斤(減少65%);全國資源回收量由55萬公噸成長至310萬公噸,其中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稽核認證量從28.8萬噸提高到91萬噸;全國資源回收率也由5.8%提升至41.88%。

同一時間,環保署透過回收費率搭配市場機制,專案鼓勵回收處理業者技術研發,讓垃圾經分類回收後的資源,變得更有價、更有效。例如台灣的塑膠回收成效,明顯優於他國。透過「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的七種編號,提升塑膠辨識度及再利用率。馬念和表示,加上台灣民眾守法又勤儉的民族特性,讓塑膠回收從初期分類就能做得越細越確實,後端處理所獲回收金額價值就越高。

上下游牽動,這些再生製品可因塑膠回收粒純度夠高,讓再生產品品質也變得更好,價值更高。像2010年世足賽球員身穿的球衣,就是用從台灣回收的塑膠瓶(寶特瓶)製成,與一般由一次原料製成的球衣一樣,穿起來都具有乾燥涼爽舒適的優點。這樣的再生原料與普通由石油所提煉製成的一次原料相比,可減少八成能源消耗。

如今環保署透過產官學合作,持續協助相關業者提升再生料的創新研發技術,企圖讓再生料用途更廣,創造更多具經濟價值產品。除再生塑膠製衣外,還有回收廢輪胎製成橡膠瀝青應用於鋪路,電子電器提煉有價金屬等。

政府也積極輔導全國24座焚化廠轉型為生質能源中心,希望能利用燃燒垃圾熱能,供應廉價冷氣及蒸氣給周邊建築物,達節能減碳之效。針對終極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廢棄物,環保署下階段目標,以永續物料管理及資源循環概念,納入5R(減量、再使用、物料回收、能源回收和土地新生)精神,推廣填海造島計畫,企圖完成垃圾零廢棄目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4年1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金正恩大權在握 恐再挑釁
172.3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