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反思太陽花學運 導演傅榆:希望在每個人身上

2019/9/30 18:06(10/1 10: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29日專電)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今天在洛杉磯出席映後座談,分享太陽花學運中遭遇的挫折、自我懷疑,如今重整心情,她認為太陽花不應該被忘記,台灣的希望就在每個人身上。

星期日午後,大洛杉磯台灣會館有上百名觀眾坐滿禮堂,觀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紀錄片。本片以2014年318學運領袖陳為廷、中國大陸在台留學生蔡博藝兩人為主要拍攝對象,紀錄兩人在學運前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以及學運後人生轉折。

近2小時的片長裡,呈現學運場景只有20分鐘,傅榆說,藉著對兩個主角的長期追蹤,原本想探討兩岸青年、公民社會對話的可能,但她坦言,隨著學運落幕,兩名主角人生朝不同方向轉折,遭遇了很大的挫敗感。

傅榆說:「我把自己對改變社會的期待,對溝通對話的期待,放在這兩個人的身上,但實際上,慢慢的變成一個被帶領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隨著陳為廷因性騷擾醜聞淡出政治參與、陸生蔡博藝因參選學生會長引發爭議,傅榆說,她遭遇了社會運動之後的心理創傷。

她說:「當你很用力做一個運動,後來發現,事情沒有你想像的那樣改變,可能還倒退。這段時間大家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

當時的她,經過一年沉澱,再度把兩個主角找來,回頭觀看初步剪好的版本時,她在訪談的過程中失控大哭,就此覺醒「答案就在自己身上」。於是在最終定案的第12個版本中,把自己的聲音與身影放進片中,痛哭的片段成了影片的收尾。

除了一度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一兩個人身上,傅榆說,當時的自己迷失是因為,覺得社會運動能夠立即改變社會,而她現在相信:「改變是一點一點發生的,它沒有那麼快,而每個人都很重要。」

「並不是沒有希望」,傅榆說,希望就寄託在每一個人身上,「有越來越多我們這一輩的,在各種領域做自己能做的事,這就是我片子最後的結論」,一如最近上映的電影「返校」,讓許多年輕人認識白色恐怖。

她說,身為紀錄片工作者,希望讓太陽花學運被下一代記得,「太陽花才發生5年,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歷史事件,很多國高中生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更別說台灣更早以前發生的事」。(編輯:王永志)10809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