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頭痛想吐全身無力可能中暑了 熱傷害如何預防急救一篇看懂

2022/7/23 13:17(2023/7/8 13:3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夏日氣溫飆升,即使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民眾外出時更應慎防熱傷害。圖為走在台北西門町街頭的民眾撐傘、戴帽子遮陽。(中央社檔案照片)
夏日氣溫飆升,即使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民眾外出時更應慎防熱傷害。圖為走在台北西門町街頭的民眾撐傘、戴帽子遮陽。(中央社檔案照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炎炎夏日氣溫飆升,每天熱到受不了,即使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究竟熱傷害有什麼症狀?哪些人容易受到熱傷害?又該如何預防呢?中央社整理衛生福利部相關資訊帶讀者了解。

●什麼是熱傷害

熱傷害是指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急性疾病統稱。

人體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正常變動範圍介於0.5度至1度左右。為了因應環境溫度變化,會用排汗等方式散熱;夏日高溫潮濕,當身體調節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排汗或過度排汗時,會造成身體容易蓄熱,體溫若持續上升,就可能出現熱傷害。

●熱傷害有幾種

常見熱傷害包括輕度的熱痙攣中度的熱衰竭重度的熱中暑,其中熱中暑最危險,若處理不當,死亡率超過30%,相當於每10位熱中暑患者有3人可能死亡。

中暑可分成「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傳統性中暑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及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等。

●有哪些症狀

熱痙攣:身體運動量過大、流失鹽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常出現流汗、肌肉強烈抽痛,可能持續1至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

熱衰竭:大量流汗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視力模糊、說話喘、姿態性低血壓、臉色蒼白等症狀。

熱中暑:熱衰竭進一步惡化,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常出現體溫超過40度,頭痛、頭暈、皮膚乾燥發紅、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若不儘速處理可能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誰是高危險族群

65歲以上長者: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力、調節體內水分機能較不迅速,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者更要小心。

嬰幼童: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代謝率也較高,注意時時提供水分並調整所在環境的溫度。

服用特定藥物者:有些藥物可能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分平衡;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容易造成熱傷害。

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

肥胖者(BMI值大於等於24):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使散熱面積下降;代謝又會使產熱增加,要小心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

●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輕度熱傷害像是熱痙攣,只要在蔭涼處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鹽分就能恢復。

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症狀,應立即幫患者降低體溫,包括移至通風蔭涼處,鬆脫衣物、足部稍微抬高、平躺休息,若有嘔吐現象則側躺保持呼吸道暢通。全身皮膚噴灑水,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幫忙體表散熱,或將冰袋(毛巾包覆冰塊或冰飲料罐)放置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患者意識清醒可提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若患者意識不清不可給予飲水,並儘速送醫。

●如何預防熱傷害

預防熱傷害有3要訣,分別是保持涼爽隨時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平時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室內加裝遮光窗簾;無論室內外都盡可能待在蔭涼、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曝曬在陽光下,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車內。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隨時補充水分,別等口渴才喝水,多吃蔬果,但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含糖飲料,也要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應隨時留意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室內密閉高溫環境者要注意補充水分與通風,民眾外出時多多注意防曬。(編輯:王靖怡)111072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