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落難 分析家:緬甸反抗力量出現新取向

(中央社曼谷7日綜合外電報導)緬甸軍政府希望長期勁敵翁山蘇姬入獄,能成為她與她的政黨的「完結篇」,但分析家說,反軍政府勢力已脫離翁山蘇姬的羽翼,一股更有決心終結軍人統治的力量可能已經生成。
翁山蘇姬小檔案
- 生日:1945年6月19日
- 學歷: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哲學、政治與經濟學士
- 經歷:1988年領導緬甸民主運動,1989年起遭軍方長期軟禁15年,1990年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
2011年緬甸結束近50年軍事獨裁統治,2015年翁山蘇姬領導全國民主聯盟在首次自由選舉中全面執政,2020年大選再次勝出 - 爭議:2017年對洛興雅穆斯林發動血腥軍事鎮壓,遭國際指控實施種族清洗造成數千人喪命,約74萬洛興雅人逃至鄰國孟加拉。翁山蘇姬支持軍方行為,人權鬥士形象破滅
- 獲獎:1990年獲最高人權獎沙卡洛夫獎。2020年因洛興雅人爭議,喪失繼續出席沙卡洛夫獎得獎人活動的權利
199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2007年獲加拿大榮譽公民頭銜,2018年因洛興雅人爭議被撤銷
2012年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
政變過後,軍政府對76歲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提出一連串指控,並於昨天作出第一項判決,以煽動群眾對抗軍政府、違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規定,判處她2年徒刑。
與此同時,民主派示威者正逐漸遠離她數十年前領導的行動。許多抗議者認為,當前的反政府鬥爭應永久根絕軍隊對緬甸政經的主導力。
但在軍政府眼中,打垮翁山蘇姬與她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全民盟),意味終結反軍方勢力的一大源頭。
獨立分析家索敏昂(Soe Myint Aung,音譯)提及昨天的判決時說:「這些輕罪,軍政權本可寬恕她,卻選擇不那麼做。軍方似乎已加碼(對翁山蘇姬與全民盟)的高壓作為。」
翁山蘇姬還面臨其他多項起訴案,將在軍方控制的法院閉門受審,其中包含多項貪腐罪名,每項罪名都可能讓她坐牢15年。
根據熟悉案情的消息人士,下一場判決預料會在14日進行,屆時將處理翁山蘇姬涉嫌在2020年選舉期間違反COVID-19防疫規定。
除了翁山蘇姬,軍政府任命的法官近幾週也判處全民盟其他高階成員重刑。一名前首長被判75年徒刑,翁山蘇姬親近幕僚暨全民盟發言人則被控叛國罪,處以20年刑期。
獨立分析家馬迪森(David Mathieson)告訴法新社:「現階段看起來就像完結篇,徹底邊緣化翁山蘇姬和永遠瓦解全民盟。」
之前翁山蘇姬與將軍們達成權力共享協議,且未能替被壓迫的洛興雅(Rohingya)少數民族發聲,讓她的國際形象蒙塵。即使如此,她在緬甸仍享有很高聲望。
法院昨天做出判決後,仰光(Yangon)居民紛紛敲打起鍋盤,傳統上這種行徑與驅逐邪靈有關,但2月政變後已變成表達不服從的方式。
快閃集會和民主派的三指禮已成為重要象徵,顯示緬甸年輕一輩的活躍人士跟香港、泰國的抗議者更相似,反而比較不像緬甸的政治抗爭老將。
分析家也說,數以百計的人艱難跋涉到反抗軍據守的區域接受戰鬥訓練,或是加入反擊軍方的「人民防衛部隊」,不再遵守翁山蘇姬的非暴力核心原則。
由全民盟前議員主導的影子政府也試圖煽動怒火,宣布對軍政府發動「人民防衛戰」。
全民盟與軍方妥協是翁山蘇姬政府時期的特徵。即使現在軍政府宣稱希望重新舉行大選,但歷經數月流血事件後,這類妥協的空間已變得愈來愈小。
馬迪森指出,參與未來選舉,處境可能很危險,「全民盟昔日成員會被視為變節分子,可能遭抵抗陣營鎖定」。
馬迪森表示,全民盟可能會繼續存在,作為反抗政變的媒介,但組成人士將截然不同,變成努力動員公民和武裝抵抗軍方的人。
他認為,自稱「國家領導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的軍政府試圖除去翁山蘇姬和全民盟,可能已替全新的未知力量開闢空間。
馬迪森說:「或許,國家領導委員會已引發一種不同類型的政治勢力,而這股力量可能比翁山蘇姬更有決心終結軍人統治?」(譯者:楊昭彥/核稿:陳正健)11012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