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美對中國認知已變 陳方隅:但應對策略仍在辯論

2019/7/6 16:00(7/6 16: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6日電)美國百位亞洲專家日前連署「中國不是敵人」公開信,呼籲川普重新思考中國政策。學者陳方隅指出,這反映美國政策界近年對中國的認知已普遍轉變,但具體策略仍在辯論中。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與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Douglas H. Paal)等100位亞洲專家4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公開信,警告美國「視中國為敵」政策有害美國與全球利益。

曾在華府智庫任職、目前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的陳方隅5日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不是敵人」這封信的觀點並不新,實際上就是過去20年美國政策界的主流觀點。

陳方隅指出,這封信裡提到中國近年「越來越強硬的國內壓迫、增加國家對私人企業的控制、未能履行若干貿易承諾、擴大箝制外國輿論、外交政策更加咄咄逼人」,這些論點均反映出對中國認知的轉變,已是美國政策界不分黨派、立場的共識。

即使政策界對中國的認知已改變,但對中國的策略仍在辯論中。陳方隅指出,目前川普政府所代表的強硬派,和這封公開信的溫和派間有兩個主要歧見:一是中國會不會更有責任地參與到以西方為首的國際秩序中;二是要用什麼方式讓中國參與其中。

他表示,溫和派主張以過去20年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但強硬派認為,以往參與國際組織、自由貿易的作法,都無法讓中國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甚至還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因而改採較強迫式的手段面對中國。

陳方隅也指出,這次參與連署的多是資深、權威的學者,而日前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就曾有專文討論中國政策界的「世代差異」。

他指出,相比上一世代,美國的年輕學者普遍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也認為必須審慎嚴肅地處理中國帶來的挑戰。

在這封公開信發表後,有反對者批評這些專家被中國「收買」。陳方隅表示,中國的確有「大外宣」和投注資源等作法,但他不認為需要以這種指控來回應溫和派學者的意見。

今年2月,曾主管美國亞太政策的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也曾參與執筆一份題為「修正路線:邁向有效且永續的中國政策」的報告,建議川普調整對中國政策。

陳方隅說,川普的中國政策迅速地走到光譜上的另一個極端,勢必引發巨大爭議,因此類似的辯論仍會持續。但他認為,民主國家的政策是多方意見角力的結果,不確定性本來就是政策產出的常態。

對於台灣在台美中關係的角色,陳方隅認為,目前「親中」或「親美」的討論是「問錯問題」。他說,自韓戰以來,台灣就已在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裡,並靠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發展,因此沒有「要不要選邊站的問題」,重點是要不要繼續尋找「理念相近的國家」發展關係。

他也指出,亞太區域的布局和「新南向」的拓展都對台灣至關重要,一方面鑲嵌進美國的印太戰略,另一方面也擴展台灣的對外關係,成為避險(Hedging)的作法,避免過度依賴某一方。(編輯:林克倫)10807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