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推網號網證制度 宣稱保障民眾隱私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中國將於7月15日實施「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民眾可向政府申請網號及網證,用來向需要實名認證的網路平台進行認證,不需再提供姓名和身分證號等。中國當局宣稱這可保障民眾隱私,但有法律學曾指,這是強化網路言論管控。
綜合央視新聞等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6部門23日聯合公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自今年7月15日起實施。「管理辦法」鼓勵有關主管部門、重點行業、網路平台,按照用戶自願原則,推廣應用網號、網證。
報導表示,網號和網證是中國網路身分認證的一種機制,將傳統身分證訊息轉化為加密的虛擬憑證,用於網路平台進行身份驗證。
網號與自然人身分訊息對應,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分訊息的網路身分符號。網證是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訊息的網路身份認證憑證。用戶可通過國家網路身分認證應用程式申領網號及網證。
報導引述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鄭方表示,網號與身分證號相似之處,號碼是唯一的,也是終身不變的;不同之處是在現在民眾的身分證號裡有很多隱私訊息,如戶籍註冊地、出生年月日、性別、住址、姓名等,但網號沒有,只有數字字母。
鄭方表示,網證也不是一個新的證件,而是一個憑證,方便記錄網號。民眾可以把網證轉為二維碼,在需要認證時掃一掃後進行認證,相當於出示證件一樣。
目前國家網路身分認證公共服務已連接400多款應用程式,包括各大網路平台和政務服務、教育考試、文化旅遊、衛生健康等行業的應用程式。民眾可以在預約購票等多個情況下使用網號及網證。
中國於2017年實施「網絡安全法」,對許多網上行為設立實名認證制度,用戶註冊帳號時需提供真實身分訊息,要求用戶綁定經實名登記的手機號碼。
中國2024年就推行網號及網證制度發布徵求意見稿,當時曾引起熱議。
中國當局一直表示,網證及網號可減少網路平台收集民眾的個人身分訊息,而且以自願性質實行。但中國法律學者勞東燕曾發文指,中國已實施網路實名制,網友的個人訊息早已被各類網路服務提供者掌握,質疑再實施網號及網證制度有多少實質意義。
勞東燕表示,這意味著推出網號及網證制度的真實意圖,是「強化對個人網路言行的管控」。(編輯:陳鎧妤/吳柏緯)11405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