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指間塑陶土 雕塑家徐永旭自比「滾動式創作」

2021/11/21 18:04(11/21 18: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1日電)日前甫獲吳三連獎的雕塑家徐永旭,個展「元形.複境」現於双方藝廊展出,昨天舉行講座。徐永旭長期以身體融入作品,他笑說,呼應「滾動式修正」,自己是「滾動式創作」。

徐永旭自接觸陶藝以來就堅持徒手創作,相較陶瓷作品常見光滑表面,他的作品最大特色是透過手指捏塑表面肌理,連指紋都清晰可見,再隨時視陶土狀態不斷堆疊、黏合,沒有特定要完成的形狀,一切都是陶土和身體相互影響。

徐永旭於講座分享,他的作品越來越「滾動式」,因為時間、環境乃至他個人的狀態,都會影響作品。新的狀態出現,會凝結在作品裡面,個人的狀態又同時持續改變,他又要開始新的創作,這就是「滾動」,他笑稱,「我多年前就說我是『滾動式創作』,比陳時中的『滾動式』更始祖。」

徐永旭曾當過國小老師、古箏老師,1986年接觸陶藝創作。除今年獲得吳三連獎外,過去他也拿下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首獎、台灣陶藝獎等,2018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為國際陶藝協會榮譽會員。

徐永旭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雖然向來不使用模具塑形,但早期陶藝作品會用手將作品修整成平滑表面,與現在留下手部肌理的作品不同,「這是比較大的轉變,因為我想在作品上留下我的身體符號,也透過身體符號讓『陶』這個材料不可取代,只有柔軟的泥土可以包容身體的痕跡。」

手從捏陶的工具變成作品元素之一,徐永旭指出,這和他在1998年辭去國小老師教職後的心路歷程有關。當時他再教滿3年就可領終身俸,卻選擇辭職去創作,但無奈收入和原先計畫不如預期,他更積極推動展覽,腳步也開始轉往海外,在各國奔波的日子長達數年。

徐永旭笑說,那時睡醒一睜眼就要想一下自己在哪,而作品也從關注外界的角度轉為探索自我,關心自我狀態。手部反覆「捏」和「黏」的動作,正如人每天起床、睡覺過完一生的重複軌跡,他選擇用「重複」表現自己,而「元形.複境」也是展現新狀態的自己。

「元形.複境-徐永旭個展」現於双方藝廊展出至12月4日。(編輯:張雅淨)110112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