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垃圾當素材 海廢創作深耕在地教育

2022/2/1 10:16(2/1 10: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卉婷屏東縣1日電)屏東佳冬鄉養殖戶吳國振熱愛海洋生態,藉由淨灘撿到的垃圾,巧手將海廢轉換成可欣賞的藝術品,2年多來完成近百件作品,受邀到小學開課,深耕在地海洋教育。

「汰換的軟管、保麗龍,加上彩繪,就變成呆萌的花園鰻。」吳國振指著剛完成不久的作品,如數家珍般告訴中央社記者,養殖業會有許多汰換的輸氧軟管,形狀與花園鰻外型相似,加上淨灘撿到的保麗龍裁切後為底座,在上面使用白膠混美術沙子,再用壓克力顏料上色,完成後,就可以當成擺飾,「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在屏東從事養殖業的吳國振(43歲),是土生土長的佳冬鄉塭豐村人,他說,一直都在觀察沙灘的環境問題,但很遺憾的發現,由於塭豐位於林邊溪的出海口,溪流下游處與海漂的垃圾「撿都撿不完」,無法想像從小玩到大的沙灘越來越髒,全看在眼裡也不應該再沉默下去,陸續發起幾次的淨灘活動,心想如果將撿到的垃圾適當運用,就不是垃圾,甚至是收藏品或是藝術品。

「透過創作,引起大家對海洋垃圾議題的注意。」吳國振笑說,本身就對手工藝蠻有興趣,幾次淨灘下來撿到各式各樣的漁業浮標,尤其又以印有「浙江」字樣的藍色長條狀浮標為最多,因為形狀很像魚體,製作添加了背鰭、尾鰭,上了壓克力顏料後,搖身一變成為黑鮪魚、獅子魚、土魠魚等作品。

吳國振指出,這些「浙江浮標」,都是由中國浙江省製造的,研判是當地漁民捕魚時使用的漁網浮球,汰換後隨意丟棄,隨著洋流到處漂,台灣又以西南沿海、澎湖最多,由於不是純塑膠,不適合回收,海廢創作發展出新生命。

熱愛海洋生物的吳國振,2年多以來已經創作完成近百件的作品,不僅與塭豐社區合作,更受邀到母校塭子國小開社團教課,他堅定地說,塭子國小鄰近沙灘,學校也會安排學生進行淨灘活動,讓學生把撿到的垃圾當素材,創作為藝術品,藉由過程,重視海洋的重要性及了解垃圾到底從何而來,教導學生從源頭做起,不要亂丟垃圾,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海洋垃圾,讓家鄉的沙灘重回乾淨樣貌。(編輯:孫承武)11102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