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尚無疫苗 威脅大於伊波拉【影】
2016/1/31 12:31(1/31 15:07 更新)
影片來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YouTube頻道
(中央社倫敦30日綜合外電報導)拉丁美洲爆發茲卡(Zika)病毒疫情,專家警告,這對全球衛生的威脅可能比在非洲造成1萬1000人死亡的伊波拉(Ebola)病毒更可怕,且目前並無疫苗。
英國「衛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日即將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茲卡疫情威脅是否應列為全球衛生危機。茲卡病毒感染與令人憂心的嬰兒小頭症病例增加有關。
維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負責人法拉爾(Jeremy Farrar)表示,「茲卡病毒疫情在許多方面都比2014-15年的伊波拉更糟糕。」
「多數病毒帶原者都無症狀。抵抗力最弱的族群─孕婦─默默受到感染,腹中胎兒遭受可怕後果。」
相較於伊波拉病毒有多種疫苗在進行試驗,茲卡現階段並無疫苗。
維康信託基金會傳染免疫生物學負責人特納(MikeTurner)說:「真正的問題在於,試著研發必須找孕婦來測試的疫苗,在實務上和道德上都是夢魘。」
由於至少有8成茲卡病毒感染者都沒有症狀,這個疾病非常難以追蹤。
傳播病毒的埃及斑蚊分布範圍在過去數十年持續擴大。
特納指出,現在只有極端的作法才可能控制茲卡病毒威脅,包括噴灑DDT農藥儘快消滅埃及斑蚊。他說:「我們必須權衡DDT對環境的風險和這個病毒對新生兒的可怕影響。」(譯者:中央社林仟懿)1050131
新聞小百科:什麼是「茲卡病毒」?
- ●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的一種,目前被認定為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最早是在西元1947年從烏干達的茲卡森林分離出來。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 ●傳播方式:主要透過蚊子叮咬,也曾有性行為傳染案例。
- ●潛伏期:約3~12天。
- ●發病症狀: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關節疼痛及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等症狀。茲卡病毒沒有專門藥物,患者可用非阿斯匹靈類的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一週可自行痊癒。
- ●預防方法: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茲卡病毒,也無藥物治療,避免蚊蟲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參考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