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諾貝爾文學獎 坦尚尼亞殖民文學小說家古納摘桂冠

2021/10/7 19:03(10/7 21: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外電報導)出生於坦尚尼亞的小說家古納(Abdulrazak Gurnah)拿下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他1960年代流亡英國,出版的十部小說和一些短篇故事,多帶有殖民、難民議題色彩。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聲明表示,古納因「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身陷不同文化與大陸間深淵的難民命運,展現毫不妥協且極富同情心的洞察力」而獲獎;他的小說擯棄刻板化的陳述,讓世人打開眼界,看見陌生而文化多元的東非。

1948年出生的古納是史上第5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作家。

古納是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退休教授,校方官網指出,他主要學術專業在後殖民寫作,以及與非洲、加勒比海和印度等地的殖民主義相關論述。

瑞典學院在聲明指出,古納來自印度洋上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桑吉巴島(Zanzibar)。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國和英國等多個殖民國的統治下,桑吉巴島曾發生奴隸交易和各式壓迫。

古納於2004年為「衛報」(The Guardian)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說,他在桑吉巴島生活時沒有打算成為作家,但一到英國,一種「被遺棄的生活」之感將他淹沒。

他寫道,根據一個論點,「移居他鄉是必要的,因為作家處於孤立之境時,能拋開使他或她噤聲和淡化真相的責任及羈絆,而創作出具有價值的作品」。

古納21歲流亡英國時開始寫作,其作品與他離開之地有所連結,這意味著記憶對古納的作品形成至關重要。

儘管古納的母語是斯瓦西里語(Swahili),英語成為他寫作的工具,1987年出版的「啟程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暫譯)是他的處女之作。

古納第4部小說「天堂」(Paradise,暫譯)曾於1994年入圍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是他的突破性作品,最近期一部小說則為2020年出版的「來世」(Afterlives,暫譯),延續了「天堂」的故事。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美國詩人葛綠珂(Louise Gluck),她從神話及經典素材汲取靈感,以童年和家庭生活作為創作主題而聞名,其詩集「野鳶尾」(The Wild Iris)曾於1993年獲普立茲詩歌獎。

諾貝爾獎是依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所設,1901年開始頒發,今年是120週年;諾貝爾獎頒給得主1枚金質獎章及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184萬元)獎金。

受COVID-19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連續第2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

諾貝爾醫學獎4日公布,物理學獎、化學獎分別於5日和6日出爐,明天將揭曉和平獎贏家,經濟學獎得主則於11日公布,為2021年諾貝爾頒獎季劃下句點。(譯者:張璦/核稿:陳政一)11010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年年被預測奪諾貝爾獎 村上春樹第16年仍受關注
172.30.142.81